我国正迈入老龄化社会,银发产业随之蓬勃发展,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养老专业人才的短缺和人才流失的严峻问题。当前,养老机构最缺乏的是一线护理和照料人员,如医生、护士、营养师、康复师、心理咨询师等具有护理和照护资格的专业服务人员更是供不应求。
专家们指出,养老机构待遇低、职业保障不足是造成一线护理人才紧缺的重要原因。为了打破人才困境,真正改善产业现状,必须解决这一问题。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银发经济面临人才短缺的问题愈发突出。近日,一则关于高级工程师为照顾年迈父亲辞职成为养老院保安的新闻引发了人们对养老话题的广泛关注。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已突破两亿,且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预测到2050年,老年人口的消费潜力将大幅增长。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计算,我国所需的养老护理人员数量巨大,而当前全国养老机构人员数量远远不足。
北京诚和敬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和北京松堂关怀医院等养老机构负责人也证实了这一问题的普遍存在。他们表示,尽管养老产业是一个充满潜力的朝阳产业,但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其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穆光宗指出,养老产业人才短缺的问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才普遍缺乏,经过培训、拿到证书、具备专业技能的人员数量远远不足以满足需求;二是人才短缺问题日趋严重,已经成为制约养老产业健康发展的短板效应。
对于为什么前景看好的养老产业却无法吸引更多人才的问题,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养老行业尚处于发展初期,盈利模式不明确,行业人才紧缺、流动性较大等问题不可避免。服务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大部分养老护理员缺乏更专业和高级的护理知识、经验和技能。养老行业一线从业人员的整体收入情况偏低,工作强度偏高,职业发展和上升空间有限,这也导致了人才流失的问题突出。
穆光宗表示,一些养老机构待遇差、职业保障差,导致人才流失。他认为,职业声望低、经济收入低而工作忙累,从业者的职业偏好和忠诚度都较弱。一位民营养老机构院长也坦言,目前养老行业利润空间很小,企业难以滚动发展,难以支付令人满意的工资,留住人才十分困难。
高等医学、护理教育的毕业生不愿投身养老行业也是造成养老产业人才匮乏的另一原因。为了解决养老产业人才短缺的问题,需要提高养老行业的待遇和职业保障,加强行业规范化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专业水平。也需要加强宣传和推广,增强社会对养老行业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养老产业。成都医学院院长余小平教授提到,该校已逐步建立了老年医学、老年照护和老年事业管理三个专业方向。通过针对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他发现多数学生对这些就业方向感到畏惧,主要是因为劳动强度高且薪资待遇相对较低。选择老年专业的学生中,一部分是因为家庭有照顾老人的需求,还有相当一部分则是家庭经济条件较为困难的学生。养老行业人才大体上可分为两类:项目开发建设、投资发展、养老设施设计等经营性人才以及护理、照料等服务性人才。目前,服务性人才的缺口越来越大,一线护理人员尤为缺乏。
据业内专家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根据穆光宗教授提供的数据,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自2012年起连续减少,加之性别比例失衡导致女性人口亏损,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养老机构一线护理人员的供给。由于护理人员多以女性为主,这一趋势进一步加剧了人员短缺的问题。一线护理人员还面临着人员流失的问题。许多护理人员文化素质较低,只是把护理工作当做养家糊口的方式,容易受到工资和待遇的影响而选择离职。养老机构在招聘和培训护理人员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如招聘渠道有限、培训体系不完善等。
诚和敬公司的负责人表示,他们最缺乏的是一线护理和照料人员,如医生、护士、营养师、康复师等具有护理和照护资格的专业服务人员尤为紧缺。为了解决这一瓶颈,该公司已经开始拓展养老服务人才的获得渠道,与养老护理相关专业院校建立合作,共同构建人才培养体系。他也表示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应设置相关专业或培训项目,以缓解人才短缺问题。松堂关怀医院院长朱林也表达了对于一线护理人员的渴求,他坦言:“尽职尽责的护理员就是我们的宝贵财富。”然而现实却是护理人员短缺严重,很多护理人员春节都无法休假,甚至连续几年在医院过年。
为了吸引和留住更多的护理人员,一些养老机构开始提高护理人员的薪资待遇和福利水平。加强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也是重要的措施之一。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希望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让他们更好地服务于老年人群,同时也能够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