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杭州未来科技城的学术交流中心,大屏幕上的数字在不断跳跃,显示着阿里巴巴旗下天猫“双11”购物节的成交额已经突破4982亿元。这一幕,彰显了11月中国消费市场的繁荣盛景。
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热度还未退去,一年一度的“双11”购物狂欢节又席卷而来。全球疫情阴霾之下,这场消费盛宴尤为引人注目。据美国媒体报道,中国的各大电商平台提供了超过1500万种商品进行打折售卖,其中包括6万多个国际品牌。这一数字的背后,是中国强劲的消费潜力和澎湃的市场活力。
随着一个个惊人的数字被刷新,各大外媒纷纷惊叹中国的消费热度。德国《明镜周刊》报道称,仅天猫“双11”活动的物流订单就突破22.5亿个订单,相当于2010年中国全年快递量的总和。而英国广播公司也指出,今年的“双11”购物节在11月1日至3日就已经掀起网上销售热潮。
除了惊人的数字,“双11”在今年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外媒注意到,中国电商平台延长了购物节的时间,并且出现了形式更为丰富的促销活动。直播已经成为“双11”购物节的关键一环,一些参与的中国公司选择通过直播来推销商品。外媒评价说,“双1不仅是一场打折购物盛会,更是中国引入新的购物体验的舞台。”中国的消费市场和消费者的购买力被视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在这场购物狂欢中,人们看到了中国经济的活力和潜力。正如CNN所言,“双11”购物节展现了中国经济正在逐步摆脱疫情的影响,走向复苏。这个巨大的销售额体现出中国消费者的强劲购买力,也反映出中国应对疫情的科学有效性。对于外媒而言,“双11”购物节是一个观察中国经济的重要窗口。
“双11”购物节不仅是一场消费盛宴,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它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市场的活力和潜力,以及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活力。这场购物狂欢节不仅是消费者享受购物乐趣的时刻,也是全球商家和中国经济共同“回血”的机遇。路透社报道,今年的“双11”购物节成为中国消费者消费意愿显著增强的标志性活动。这场盛大的购物狂欢不仅凸显了中国在疫情阴影下复苏的消费实力,还充分展示了中国经济的强大潜力。
在彭博社的视角中,“双11”购物节犹如一块晴雨表,精准反映了中国后疫情时期的经济复苏态势。它不仅预示着中国消费者的强势回归,更是中国经济向好的积极信号,为消费支出促进经济发展的理论提供了生动的现实证明。
十九届五中全会于10月下旬提出,要加快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外媒普遍认为,由于全球需求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仍受疫情冲击,刺激国内消费将成为中国经济更加自立的关键。今年“双11”购物节的销售数据飙升,充分证明了中国庞大的中产阶级消费群体的实力和准备。
韩国纽西斯通讯社指出,“双11”购物节标志着中国正步入新的消费时代。与此《印度教徒报》认为,这一网上购物的繁荣景象反映了中国将国内消费视为经济增长关键驱动力的努力。
随着许多中国商家在疫情期间转向网上销售,新零售模式得以蓬勃发展。新加坡《海峡时报》引述惠誉国际的观点称,在线购物节与线下复苏共同刺激了消费者支出,中国的消费和零售市场有望在强劲的第四季度完美收官。
“全球供应链再次活跃起来。”刚刚闭幕的第三届进博会与“双11”购物节共同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庞大的购买力,这对全球企业而言意味着巨大的商机。《福布斯》杂志报道,“双11”购物节正逐渐全球化,成为各国零售商积极参与的全球营销活动。全球企业,包括韩国企业,都在密切关注中国内需市场的复苏动向,并希望在这个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扩大销售版图。
数据显示,今年有2600多个新品牌和120万款进口新商品参与了天猫国际的“双11”购物节。截至11月11日中午12时,天猫国际的进口商品成交额同比增长了47.3%,其中180个海外品牌的成交额超过了千万元。
BBC指出,“抓住中国市场”已成为越来越多海外品牌的共识。它们全力以赴,通过各种方式调动运力,跨境调货,只为在“双11”这一天给中国消费者带来优惠。美国《》认为,“双11”不仅是中国的节日,更是世界的节日。在全球疫情依旧严峻的情况下,中国成了全球唯一的主要增长引擎,各国企业都指望中国消费者助力它们恢复活力。
美国《华尔街日报》的文章指出,在新冠肺炎抑制了美国和欧洲需求的情况下,中国几乎所有主要消费领域现在都已恢复增长,正支撑着美国企业应对局面。随着中国的恢复常态,对美企来说更加重要。美国市场观察网也强调,“双11”购物节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为疲软的全球市场注入活力。对中国蓬勃发展的互联网和电子商务领域来说,这是一个诱人的增长机遇。
“双11”购物节不仅是中国疫情后的缩影,更是全球经济复苏的新动力。中国加快形成“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坚持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为全球经济的复苏提供了新的动力。正如英国《金融时报》所言,来自中国的强劲需求推动了欧洲各国企业的发展。“双11”购物节证明了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许多海外品牌借力中国市场迎来转机,全球供应链也因此活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