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指南 >

郑板桥难得糊涂的精神是怎样的?他晚年为什么

郑板桥:一位文学巨匠与禅师的奇缘

郑板桥,这位名震四方的文学家与书画家,身为“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他的画作如《修竹新篁图》、《兰竹芳馨图》等,均为传世之作。但郑板桥的出名并非仅因其艺术造诣,他的性格亦为其赢得了百姓的广泛赞誉。据说,每当他目睹贪官被游街示众,心中便涌现出创作的激情,随即绘出梅兰竹石,挂在贪官身上,引来百姓围观。他的“难得糊涂”精神,更是成为他晚年辞官隐退,追求艺术自由创作的动力。

说到“难得糊涂”,可谓是郑板桥的人生哲学。这四个字,如同禅意深厚的诗句,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关于其来历,坊间流传着诸多版本,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解读。无论是自嘲、自解、抗争还是心安,每一种“糊涂”都对应着一种生活态度。

在一个醉意朦胧的夜晚,郑板桥游览云峰山而误了下山的时间,借宿于山中一茅草屋。屋中的主人是一位道骨仙风的长者,自称“糊涂老人”。郑板桥深感长者非凡,便欣然为其留下墨宝,写下了“难得糊涂”四个字,并盖上刻有“举人”的闲章。

长者眯着眼睛端详这章题款,提笔在郑板桥的书法上写了一个跋。他谈到了美石与顽石的难得,以及由美石转入顽石的更难。他赞美郑板桥的书法美于内而顽于外,如同藏于野人之庐,不入富贵门。说完这些,长者取出一方章印上,上面刻有“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的字样。

郑板桥一看之下大惊,他意识到这是遇到了世外高人。恒彻上人作为著名禅师,对他的影响深远。这一段经历对郑板桥来说如同人生师长加挚友般的相遇,使他领悟到了更多的人生智慧。

在郑板桥的艺术创作中,不仅展现了他的才华与技巧,更融入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难得糊涂”不仅是他的座右铭,更是他的人生哲学。他在艺术创作上的自由洒脱,正体现了他对人生的豁达与坦然。他与恒彻上人的相遇,更是他人生中的一段奇缘,使他的人生与艺术都得到了更深的升华。二、幸又不幸的童年——郑板桥的人生轨迹与心灵印记

郑板桥,名燮,字克柔,自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他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从七品县官到辞官归隐,以诗书画三绝名世。这位世界少有的大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人生境界,赢得了人们的喜爱与崇拜。

郑板桥的艺术成就如日中天,他的诗、词、曲、文、联、印、书与画无一不精。清人张维屏在《松轩随笔》中盛赞郑板桥有三绝——画、书、诗,这其中又体现了真气、真意、真趣。这是对郑板桥艺术追求的高度概括,也是他的人生信仰。

回首郑板桥的童年,可谓幸又不幸。三岁丧母,家庭的困境使得乳母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人物。这位善良、勤奋、仁厚的女人,尽管郑家已经无力支付她的费用,却依然舍不得郑板桥这个孩子,操持家务,照顾幼小的郑板桥,给予他母亲般的关爱。

后来,郑板桥的父亲续娶,这位后母同样是世间难寻的善良人,待他如亲生骨肉。可以说,郑板桥在幼年失母之后,又遇到了两位伟大的母亲,让他的童年拥有了温暖与幸福。他感慨地赋诗道“十年操家足辛苦,使我不足忧饥寒”。

好的女人对男人来说是最好的学校,这话在郑板桥身上得到了生动的体现。他的父亲郑之本饱读诗书,开私塾为生。自小耳濡目染的郑板桥,随父学习与读书,并得到了博学广闻的外祖父汪诩文的培养与教导。

郑板桥学习刻苦,聪明过人,成绩优异,涉猎广泛,尤其喜欢贴近生活的学问。他率性自然,讨厌矫饰的风气,对于那些不合理不真实的事情,他快人快语,敢于指斥。

从小,郑板桥就展现出思想的光芒,喜欢畅言有见解,品评历史人物。他认为下层老百姓才是社会的主体,应当得到尊重与平等。而对于被统治者奉为“圣经”的朱理学说,他却认为“只合闲时用着,忙时用不着”,对士人精神世界的堕落深为愤怒。

在郑板桥看来,除了读书之外,人们应当过真实的生活,而不是装模作样。他认为这才是真正的人间烟火气。纯朴的老百姓才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却被当权者剥削压榨。他深感农夫的辛劳与不易,认为他们才是天地间最伟大的人。而那些士人,虽然被尊为四民之首,却往往忘记了他们的本分,忘记了他们的根在于农民。

郑板桥的童年经历、家庭环境以及他的个人成就,都与他独特的性格和人生观息息相关。他的故事不仅仅是关于艺术,更是关于人生、关于真实与善良的故事。解读郑板桥:民之心声与勤政之典范

深叹郑板桥,他道出了老百姓的心声。他是一位富有民心的画家、书法家、诗人,更是一位心系天下的好官。他的画作,慰天下劳人之心,他的言论,切中时弊,反映百姓的真实需求。在他的眼里,四民之中,士的责任最大,任务最重,对民之便利的影响也最为深远。

钦佩郑板桥,不仅因为他才华横溢,更因为他心系苍生,为民。在他的心中,百姓的利益高于一切。当得知百姓生活的困苦时,他毫不犹豫地站出来,为他们排忧解难。他重视农桑,关心百姓疾苦,让百姓安居乐业。在他的治理下,百姓的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

作为一个好官,郑板桥注重实践,他敢于取消扰民的排场,穿着百姓的衣服,深入了解民间的真实情况。他关注每一个细节,无论是下雨时孩子们无法回家的问题,还是遇到孤儿的情况,他都尽力相助。他的心中充满了对百姓的关爱和同情。

时逢连年大旱,百姓无饭可吃,郑板桥毫不犹豫地开仓赈灾,解决百姓的吃饭问题。他利用修缮城墙的机会,招募饥民来潍县就食打工,还责令城中富豪们煮粥赈济百姓。他动员衙吏们捐款捐物,自己更是捐出俸禄,刻下“恨不得填满普天饥债”的图章表达心志。他的举措救活了许多百姓。

郑板桥的勤政与廉洁令人敬佩。他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去做,不受规矩的束缚,为了百姓的利益冒着被惩罚的风险。他的措施自然引起了官吏与豪绅的不满,但他两袖清风,家无私产,坦荡荡地面对诬告。他尽可能改革弊政,从政策与法律上维护下层民众的利益,造福一方。

郑板桥曾经画竹赠上司,题诗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他的心中始终装着百姓,他的每一个决定都出于对百姓的关爱。

郑板桥看透官场的凶险与官僚的尔虞我诈后选择辞官归隐。他的行动与决定展现了他对官场的清醒认识与对百姓的深沉关爱。尽管离开了官场,但他的精神与行动将继续影响后世。他是世间的瑰宝,是民之心声的真正代表。他的事迹将永远被铭记,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百姓闻讯,纷纷扶老携幼前来为郑板桥送行。只见郑公行囊萧索,仅携书籍与一书僮,令人感动不已。

郑板桥,一位曾执掌十二载县令的清廉之士,世间恐难有第二人如此清贫。其离职之际,为百姓题诗赠画留念:“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杆。”

我对郑板桥充满敬意,心中无比神往。世间真正清廉的官吏能有几人?面对人性的本能欲望,贪念往往难以避免。但郑板桥却一心为民,志在“立功天地,字养生民”,追求“民于顺处皆成子,官到闲时更读书”的理想境界。官场规则繁多,需圆滑通融,这让他感到无比困惑。他的“糊涂”处事之道在官场中显得格格不入。

郑板桥选择辞官归隐,全身心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师法自然,以诗、书、画三绝名扬四海。他的诗词曲赋,清新流畅,直抒胸臆;对联则立春高远,情趣横生,充满哲理。他的绘画以兰、竹、石为主,不拘成法,敢于创新,独辟蹊径。其书法被称为“板桥体”,博采众长,大胆革新,自成一家。

同时代的金农对郑板桥赞不绝口,称其“风流雅谑,极有书名,狂草古箍”。郑板桥的书法以楷隶为主,兼揉草书,是超脱传统技法而新创的一种字体。他将诗、书、画融为一体,以书入画,以画入书,常常用诗歌作为绘画的题跋,揭示画面的象征意义。

郑板桥一生钟爱画竹,也留下了许多题竹诗。这些诗歌体现了他的人品与气节,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身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他在年轻时积极入世,希望实现胸间抱负,为人民谋福利。官场上的种种规则让他选择了退隐,独善其身。这种选择成就了他的艺术与人格。

郑板桥的“糊涂”与“清醒”相得益彰,他在该清醒时清醒,该糊涂时糊涂。这种境界正如他的一首题诗所述:“盆是半藏,花是半含;不求发泄,不畏凋残。”这是大境界的体现,是人生的至高追求。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