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法律定性:违法性的明确宣告
人社部与最高人民法院联合发布的典型案例,明确表明了“996”工作制严重违反了国家劳动法对于工作时长规定的上限。这一工作制度,即早9点至晚9点,每周6天的工作安排,已经超越法定的工作时长标准,相关企业的规章制度应当被认定为无效。
法律的明文规定是:根据《劳动法》第41条,企业若要延长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必须经过与工会和劳动者的充分协商,且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在特殊情况下,每日的加班时间不得超过三小时,而每月的加班时间总计不得超过36小时。显然,“996”工作制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些法定标准。
二、典型案例展示:劳动者维权的胜利
张某,一位快递公司的员工,因拒绝接受“996”工作制而被公司以“试用期不符合录用条件”为由解除合同。仲裁委员会对此做出了公正的裁决,认定公司的做法违法,并判决公司支付违法解除的赔偿金8000元。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也对涉事公司进行了整改的责令和警告。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的放弃加班费协议也被判定为无效,劳动者依然有权主张自己的加班费。
三、后续影响与执法力度加强
两部门通过公布这些典型案例,向全社会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息:企业必须要规范自己的用工行为。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将会对违法加班的企业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如责令改正和警告等。明确“996”违法,旨在纠正畸形的加班文化,保障劳动者的休息权,推动建立合理的工时制度。
四、扩展解读:违法范畴的扩大及法律适用标准的统一
除了违法的“996”工作制,全天候待命的“007”工作制也因严重侵犯劳动者权益而被明确纳入违法范畴。这一系列的典型案例,不仅进一步明确了加班工资计算、工时制度等争议问题的法律适用标准,也为劳动者维权提供了明确的依据。
在现代社会,劳动者的工作权益应当得到充分的保障,而法律就是维护这些权益的有力武器。通过人社部与最高人民法院的联合行动,我们看到了对劳动者权益的坚决维护和对违法行为的严厉打击。这不仅是法律的胜利,更是对劳动者尊严的维护,对社会公正的坚守。希望这一行动能够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共同构建一个公平、和谐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