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阴霾,京城再受考验
10月9日,北京的雾霾再次笼罩了城市,空气质量下降,道路能见度降低。天安门广场的国庆主花坛在雾霾中难以展现其真容。这场雾霾不仅仅是一场自然的灾难,更是对人们心理的一次打击。
连年不断的雾霾天气,使得“十一”黄金周刚过,京津冀地区就迎来了首场雾霾。每当雾霾频发时,人们开始质疑环保部门的应对能力。为何雾霾来得如此之早?治理雾霾的措施是否有效?环保局长们面对记者的提问,常常感到无奈和困惑。他们认为,在当前环保机制下,难以根治雾霾,因为造成雾霾的污染源已经超出了他们的管理范围。
这场雾霾之战,不仅仅是一场环境之战,更是一场关乎人们生存与健康的战争。秸秆禁烧,却仍然拦不住“霾祸”的再次侵袭。华北大部分地区再次遭遇“心肺之患”,北京启动下半年首个“重污染预警”。河南的局部能见度小于一公里,天津的21个监测点更是达到重度污染。
2014年秋天的第一场“霾伏战”就这样在黄金周的尾巴上打响了。人们不禁要问:雾霾天为何来得这么早?这些年治理雾霾有没有成效?紧急应对措施是否有效?带着这些疑问,记者深入一线,直击今秋首场雾霾“战”。
一问:为何今秋首场雾霾来得这么早?
9日上午,北京市区被雾霾笼罩,能见度不足500米,行人纷纷戴上口罩等“防霾神器”。前一天,北京已经启动了下半年首个黄色“空气重污染预警”,预计全市将持续重度污染。同一天,天津和河北的多个城市也受到了雾霾的影响,空气质量一度达到“爆表”状态。气象专家认为,本次污染具有上升速度快、污染浓度高、影响范围广等特点。无风、高湿、秸秆焚烧是主要原因之一。专家认为秸秆焚烧也是本次重污染形成的重要因素。
二问:治霾真的“治”出效果了吗?
公众对蓝天白云的期待已久。相关部门对雾霾宣战,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实施细则也已经陆续出台实施。这些举措是否已经取得了成果呢?去年,环保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建立了跨多个省份的协作机制。但是大气污染问题并非一朝一夕能够解决,治霾形势依然严峻。当前环境承载与污染排放失衡的问题仍然存在。专家认为这是资源消费冲突的延续,体现了供给与需求的矛盾。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经济手段来治理大气污染问题已经到了必要的时刻。例如河北的排污收费标准相较于京津来说仍然偏低这也是大气污染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的原因之一。因此加大经济手段的力度提高排污成本是治理大气污染的必要措施之一。同时公众也应该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共同为改善空气质量贡献一份力量。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打赢这场雾霾战让蓝天白云重现京城让人们的生活更加健康美好。京津冀交接地区的环保挑战与应对之道
在京津冀交接地,一种令人担忧的现象浮出水面:化工企业似乎正利用地域间的排污标准差异,转移至河北的某些地区,形成了所谓的“排污收费洼地”。这种现象导致一些企业宁愿缴纳排污费,也不愿积极治理污染。排放标准的不统一、认识水平的不足、治理力度的减弱等现象频发,严重影响了京津冀协同治霾的进程。基层环保执法部门在执行任务时更是频频遭遇闭门羹,检查对象采取各种手段阻挠执法,甚至通过“花钱作假买合格”的方式来逃避责任。
雾霾来袭时,京津唐等地的紧急应对措施虽然及时,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天津市已启动重污染天气蓝色预警应急响应,提醒特定人群减少户外活动,但仍有市民表示,治理雾霾是一项综合工程,应急性的防范措施作用有限。专家认为,目前重污染天气应急仍存在瓶颈,预警的精确度有待提高,这也影响了部门联动的积极性。
面对社会的责难,环保局长们却大倒苦水,声称“雾霾我根本管不了”。多位环保局长表示,在当前环保机制下,根治雾霾并不容易。在某些地方,像“三高”企业这样的污染源,环保局实际上难以管理、治理和关闭。这些企业往往能缴纳高额税收,成为地方的“命根子”,导致环保这样的“次要”工作不得不为增税这样的“主要”工作“让路”。
长期关注大气污染问题的全国政协委员孙太利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表示,虽然有的地方声称要整治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但真正被关停的是一些小企业、小作坊,而那些排污大户却仍在继续排放,关停并转遥遥无期。这种情况让人们对环保工作的未来充满忧虑。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思考和应对。应加强环保法律的执行力度,确保所有企业都严格遵守环保法规。需要提高公众对环保的认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应加大对环保技术的投入,提高重污染天气预警的精确度,以更好地应对雾霾天气。我们需要从根本上改革环保机制,让环保工作不再为其他短期利益“让路”,确保可持续发展成为社会的核心目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与雾霾的较量,保护我们的环境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