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风趣网小编带领大家深入探讨一个令人费解的历史现象:为何在三国后期,东吴的存在感急剧下降,仿佛“悄无声息”一般?让我们一起探寻这背后的原因。
读过《三国演义》或熟悉三国历史的读者可能会产生一种错觉,那就是到了三国晚期以后,东吴的存在感仿佛一夜之间直线下降,一直到灭亡都显得波澜不惊。地处富饶的“鱼米之乡”的东吴,综合国力和地理优势都远超过蜀国,那么为何会在三国这个大舞台上显得如此缺乏“存在感”呢?是因为他们失去了上进心,满足于现状吗?
答案显然不是。因为孙权的野心实际上是巨大的,他不仅与割据辽东的公孙渊达成联盟,准备夹攻,还屡次派兵攻打曹魏重镇合肥。那么一个如此富有前途的政权和富有野心的君王,为何在三国这个大舞台上却“存在感”极弱呢?
我们要明白,在三国历史中,东吴的存在感最活跃的时候,是在天下局势尚未完全稳定,三国鼎立的格局尚未形成的时期。例如从东汉末年专权以后开始,我们不难看到东吴的身影活跃在历史的舞台上。他们参与了讨伐董卓的诸侯联军,并在赤壁之战中联合刘备对抗曹操,开创了江东基业。而在孙权接过孙策的基业后,天下局势稍有雏形,东吴的存在感也随之活跃起来。
在公元208年(汉建安十三年),刘表病逝后,东吴展现出了显著的风头。曹操趁机南征荆州,在诸葛亮的游说下,刘备和孙权达成了联盟关系。在赤壁之战中,他们大败曹操,不仅获得了不小的利益在荆州,版图也扩大至交州。随着局势的发展,东吴为了扩大利益,联合曹操偷袭了刘备在荆州的经营多年的势力,并最终将荆州收入囊中。
这些历史事件表明,“可争夺的残余利益”决定了东吴的活跃程度。而在关羽失荆州和刘备托孤白帝城之后,“三国鼎立”的格局最终形成,直到统一时都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天下格局的形成决定了东吴不再需要频繁地出来刷存在感。因为三方势力之间达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可争夺的利益已经不多。这种平衡虽然难以打破,但对于当时的三国政权来说,想要打破它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从另一方面来看,地理位置的优越也决定了东吴的“存在感”较低。刘备夷陵之战失败后,东吴占据了荆州等地之后占据了长江中下游的全部地域囊括了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这些地区商业渔业发达而且交通便利。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东吴的繁荣和稳定也决定了其无需过多地展现存在感就能维持强大的实力。东吴时期对江南地区的开发活动日益频繁成为其立国之本。孙权在这一地区大力发展农业水利功臣境内水资源丰富再加上东吴的水军极为强大使得其在三国鼎立的格局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由于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便利的流动性也促进了东吴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其人口数量超过200多万远在蜀国之上。这样的富庶程度使得东吴即使在三国后期也能够保持稳定的存在感并不需要频繁地展现自己的实力就能保持地位。然而这种优越的地位也使得东吴在后期变得相对低调缺乏对外扩张的动力和机会因此在历史上显得“悄无声息”。在夷陵之战后,天下局势逐渐稳定,东吴开始将重心转向国内发展。这种静默发展的态势,使得东吴在三国后期似乎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实际上,孙权从未放弃东吴的进一步发展。太和七年(233年),孙权和公孙渊曾试图建立联盟,共同夹攻魏国,可惜因公孙渊的反悔而未能如愿。
这一事件足以证明孙权对外扩张的决心。从208年开始,东吴不断向曹魏重镇合肥发起进攻,共计五次,这显示了东吴始终未曾放弃北扩的意愿。三国鼎立的格局已经形成,三权之间的力量平衡微妙且稳固,使得任何一方都难以在短时间内取得决定性胜利。这种平衡决定了三国后期东吴的“存在感”相对较弱。
相比之下,蜀国的活跃表现常常掩盖了东吴的光辉。蜀国在失去荆州后,战略上陷入困境,被困死在巴蜀之地。他们虽然与东吴结盟,但却不敢轻易激怒东吴,以免使其倒向曹操。诸葛亮在夷陵之战后迅速修复与东吴的外交关系,并承认东吴对荆州的拥有权。
为了打开新的战场,诸葛亮将视线转向汉中以北的陇右地区,开始了北伐战略。蜀国的北伐行动不断,从诸葛亮时代到时期,他们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攻打曹魏。这种活跃的姿态无疑也掩盖了东吴的存在感。而东吴则依托地理位置的优越,选择了潜心发展自身,这也是为何在三国后期,东吴的“存在感”相对较弱的原因之一。
东吴在三国后期的“存在感”之所以较弱,主要是因为格局已经形成,力量达到平衡;东吴地理位置优越,不必为了生存而开疆扩土,可以在既有的基础上发展自身。而蜀国的活跃虽然让他们成为了“三国”,却也消耗了自己的实力。相比之下,东吴虽然看似毫无“存在感”,但这或许正是他们所追求的发展之道。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东吴选择了一条稳健发展的道路,这也为后来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