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债市上月的大幅调整,一向标榜稳健的固收类银行理财也开启了净值滑坡。这让绝大多数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者第一次对“破刚兑”有了切身体会。
截至发稿前,今年新发行的中低风险的200只理财产品净值跌破了“1”。此外,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某家股份行的一款产品,近半个月遭到了数十项投诉。还有一位投资某固收类理财过百万元的投资者略带调侃又无奈地对《证券日报》记者说,现在每日亏损三位数,以后也不能再“闭着眼”选产品,真是“愁白了头”。
债市震荡,导致以投资债市为主的理财产品亏损,被业内人士称之为一次对银行理财转型的“压力测试”。这一过程中,商业银行会面临短期的阵痛,但会倒逼银行理财向权益类转型。“目前各家银行都在加速设立理财子公司,但各家的权益类产品线都还没有建立起来。当前百亿元级别以上爆款公募基金产品频出,本质是居民通过增加风险资产配置获得更高收益的策略体现。时代在给银行系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机构机会,就看谁能把握机会了。”兴业研究首席金融行业分析师孔祥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投资者不淡定
银行建议看长线
“一共投资了近120万元,现在每天都有三位数的亏损。”投资者林女士对《证券日报》记着表示。今年农历春节后,林女士投资了某股份制银行的定期开放型固收理财产品,初期净值稳步上升,但是从5月中旬开始,产品净值持续走低,到了6月上旬,对于林女士个人来讲,此笔投资已经“浮亏”。
在此之前,林女士投资的银行理财产品还从未遭遇过亏损。而这个产品,银行理财经理也很明确地表示,只有“很小的概率”会亏损,但这个“很小的概率”却被她撞上了。
银行理财在资管新规的约束下,估值方法由摊余成本法向市价法转变,会更快速反应资产价格的变动,一向以稳健著称的银行固定收益类产品出现了明显的净值下跌。甚至不少刚成立的产品净值破“1”,这让不少如林女士一样的投资者感到意外,甚至有一些投资者将情绪宣泄到了网上。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某股份行推出的“N天成长”系列产品,从5月底到6月中旬,遭到了投资者49条投诉,甚至还有投资者对其发起了集体投诉,集体投诉量截至6月16日下午已超120条。另外,包括一些大行、城商行的产品也面临投诉。
上述“N天成长”系列,提供从28天到1年期的多期限产品供投资者选择。其宣传页面显示,该系列各期限产品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从3.8%到4.78%不等。但是与其他固收类理财一样,其自5月中旬以来发生净值下滑,如“90天成长1号”。该产品刚刚公布了截至6月14日的净值,尽管净值已较前一次披露时有所回升,但近1个月涨幅仍为-0.5%。有新购买产品的投资人认为,产品的“收益”与风险等级并不匹配。
不过相对于投资人的“不淡定”,商业银行则呼吁投资者目光要放长远:“近期产品净值回撤主要受到债券市场下跌的影响,但从回撤幅度看,远低于中债指数和同类型其他产品,建议可继续持有产品,耐心观察净值走势,不必在市场恐慌杀跌时赎回,避免频繁操作反而影响收益。”
“基于债券资产兼具资本利得和票息收益的特点,经过此次调整债券的投资价值也在逐渐回升,我们建议投资者对这轮调整无需过度恐慌,理性对待产品净值短期波动,立足长远以获取财富的增值,静待花开”。上述银行还对投资者回复道。
“债券价格在5月下旬出现大幅波动,投资债券的理财产品在净值上有所反馈,这是资管新规下的理财产品的正常波动,投资者要慢慢适应。事实上,尽管市场出现罕见波动,但大多数产品近1个月净值波动都在1%以内。并且债券的价值是由其内在价值,即未来现金流决定的,债券价格下降,正好表示投资窗口正在出现。”沪上某大行债券交易人员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经过这次净值波动,投资人对银行理财的心态已经有所变化。有银行理财经理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目前没感受到赎回产品的需求明显增多,大家多数还是看中长期。投资人还是要以平常心对待,目前的债市调整,反而是个建仓的好时机。”
但林女士还是准备转让产品,“我买的期限比较长,已经约好了理财经理,过几天就去柜台办理转让,因是第一次办理转让,需要去银行网点现场办。”在林女士看来,“这次后,我得学学炒股了。”
净值波动
银行理财转型的“压力测试”
截止到6月15日下午,《证券日报》记者据中国理财网数据梳理,今年以来发行的R2(中低风险)、固定收益类银行产品中,公布累计净值低于1的产品多达204只,净值最低仅为0.9544。
新网银行首席研究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董希淼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银行系理财产品出现浮亏,之所以引发较多讨论和关注,原因在于:一是银行系理财产品投资者的投资风格总体上较为保守,偏好稳健型产品,心理准备不足;二是长期以来银行系理财产品处于隐性的刚性兑付之下,较少出现亏损现象,即使亏损也刚性兑付。
天风证券认为,净值型理财产品在债市大幅调整时期出现小幅回撤,与债券基金表现类似,是正常的,也恰说明我们银行理财开始回归“代客”之本源,真正打破刚性兑付。而刚性兑付优势不在后,银行理财与公募基金、保险资管、券商资管站在了同一起跑线,如果银行理财收益率不及其它同类资管产品,将削弱其竞争优势,造成理财规模下降,进而影响银行中间收入。因此,加大权益类产品的布局或势在必行。
兴业研究的报告也称,从机构盈利看,由于资管新规对非标资产期限匹配有严格要求,过去非标资产增厚收益的操作方式愈发困难,而负债成本出于各机构竞争因素易上难下,这种情况下银行资管业务收益机会收缩。
银行理财子公司的重要使命之一,便是助推银行理财向权益类转型。从去年6月份至今,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迎来了“周年礼”。近期,多家理财子公司负责人也在公开场合表态要加强权益类产品投资。但事实上,在银行理财子公司,1年多来登记的1181只产品中,固收类占比近八成,权益类却仅有2只。可见,商业银行权益类投资转型仍任重道远。
银行理财要向权益类转型,除了投研外,销售渠道端也要做出相应的升级。与此同时,投资者也要改变“闭眼买”,投顾更要改变“闭眼卖”。
植信投资研究院副院长刘涛认为,部分投资者被银行理财产品净值波动和收益率转负“惊呆”,反映出银行等金融机构此前的投资者教育实际上做得还不到位,导致习惯了保本理财或银行隐性担保的投资者面对变化一时难以适应。
孔祥表示,未来银行理财要明确几个差异性:第一,是要了解产品之间的差异性。以前商业银行理财销售都默认产品是刚性兑付的,事实上不同产品之间主要仅是期限和收益率的差异,而随着刚性兑付的打破,未来不同产品之间,收益、流动性、波动性都会有比较鲜明的差异,不仅客户要理解这一点,理财投顾也要有一个再教育的过程;第二是商业银行要满足中长期的居民资产配置的需要,就要树立组合管理的思路。理财将不再是推荐某个产品,而是一系列不同类型的产品组合,其中既有安全性较好的产品定位保值,也要配置一些权益类产品以实现财富增值的目的,这里面也涉及到银行投顾再教育的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