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数月的停摆,中国电影终于重新启动,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重逢时刻,更是一个凝心聚力、谋划未来的时刻。7月25日至8月2日,第二十三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举办,进一步发出人们的文化热情正在释放、城市生活陆续恢复正常、中国电影行业迈出再出发新步伐的信号。
展映中外电影322部,世界首映、国际首映、亚洲首映和中国首映占232部,在29家电影院共放映1146场,观众超过14万人次——在全力防控疫情的特殊时代背景下,这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安全、顺利、成功举办,既是信心的昭示,更是决心的宣示,为全球电影行业和观众呈现了一个举办电影节的“上海方案”。
重逢,电影是美好生活的必需品
7月25日,傍晚的天光逐渐暗下来,陆续有观众来到露天电影放映场地外等候。在普陀区环球港北广场,上海国际电影节优秀影片露天展映活动由老电影《舞台姐妹》开场。“电影节不能没有露天电影,就像夏天不能没有西瓜。”久违的光影交错,让市民兴奋不已,也唤起不少人的集体记忆。
多年来,上海国际电影节面向大众的电影展映,已经在全国影迷和上海市民中形成了良好的口碑。面对疫情带来的重重困难,本届电影节贯彻“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以创新融合的思路,尝试展映转型,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以影院展映、露天放映和线上放映三线并进的方式,让人民大众分享中外电影文化的成果。
电影节执行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每场售票率30%、每个影厅每天放映不超过4场。尽管展映影院数量减少,但人们的热情不减。影院购票人群中,上海地区占71.3%,其次为3.4%的杭州,第三为3.0%的北京。“90后”占比56.8%,成为观影队伍中的绝对主力。为了让更多影迷可以看上电影,上海国际电影节继续坚持公益惠民,在黄浦、静安、松江、浦东和普陀5个区的七大商圈,以及浦东36个街道社区放映露天电影,点亮“仲夏电影之夜”。
在本届电影节的开幕论坛上,阅文集团和腾讯影业的首席执行官程武一番话引起共鸣:“虽然电影不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但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必需品。当一群人带着期许,走进一个相对封闭的、黑暗的空间,通过一束光,伴随着电影剧情推进,找到愉悦、温暖和感动,这是电影带给我们最独特的价值,我们需要这种有仪式感的、独特的观影体验,这也是万千电影人在如此大的挑战下,依然坚持在这个行业最重要的原因。”
重启,电影节赋能产业发展
7月29日,上海国际电影节“一带一路”电影周在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启动,同时揭牌运营的还有浦东国际影视产业园共享空间。浦东新区还发布了“2020版”影视产业扶持政策,扩大资助范围和力度,一系列影视新政,增强影视机构走出疫情困境的信心,当场就有16家“一带一路”意向合作企业和度假区重点企业签约。
去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结合上海国际影视创制中心建设和进一步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就已勾画了打造“五大平台”的蓝图。其中之一,就是要把这个中国唯一的国际认证A类电影节,建设成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助推平台。虽然因疫情影响压缩了举办规模,但是,本届电影节坚持从困难中突围,联合各方力量,强力提升产业发展能级,一系列新政策、新项目、新计划、新作品在电影节这个平台上亮相。
松江区着力打造上海科技影都,充分发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特点,尝试建立“完片担保”模式,为投资人和制片商提供金融服务保障;运用大数据、多维度监测等手段,建立影视产业竞争力指数发布体系,提升影视企业科学量化决策水平等,被行业人士称为“助力行业纾困的‘王牌级’大招”。
电影节期间,在徐汇滨江国际传媒港举办的“中国影视之夜”,助燃影视行业重启的热情。这个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海总站承办的直播活动,采用“佳作推荐人+优秀影视作品”的形式,把一部部尚未露面的影视新作推到大众眼前,向人们传递电影人逆风飞扬的滚烫情怀。
无怪乎法国编剧、导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深有感触地说:“今年对于每个电影人来说,都是特别的一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举办,象征着希望。”中国导演贾樟柯说:“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上海国际电影节能够完成筹备、展映等工作,更反映了中国电影人身上的韧劲和行业精神。上影节不单是一个节日,也让我们相互鼓励、坚定信心,大家团结起来,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重塑,面向未来育新机
尽管疫情给全球电影行业带来了巨大打击,然而,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以线下线上方式进行的金爵电影论坛、电影学堂等场合,国内外电影人吐露心声、阐述观点、交流创意,氛围依然热烈。遭遇疫情的共同经历,使彼此之间有了更多共同语言。
博纳影业总裁于冬说:“疫情没有让我们停顿,反而给了我们创作的准备、打磨和筹划时间。”菲律宾导演拉夫·迪亚兹在这段时间里,克服种种困难拍摄了一部短片和一部长片,他对在线聆听的中国同行们说:“想抗击疫情吗?那就去拍电影吧。”
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健儿介绍,为应对疫情,今年3月上影集团发起成立10亿元纾困基金,与企业共渡难关,“我们没有浪费时间,用3个月完成了上影‘十四五’发展规划。电影节期间,发布25部影视作品项目,其中有12部是故事片。”
迎接建党百年的《一九二一》,以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主题的《我和我的家乡》《一点就到家》等,反映李大钊、陈望道等人物的《革命者》《陈望道》等,以及将镜头伸向抗疫战场的《火神山》《中国医生》……电影节上,各电影机构人士交流创作进展,一大批影片令人期待。
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取消了评奖,但发布金爵奖、亚洲新人奖官方入选片,是对一年来中外电影工作者创作成果的肯定;人们欣喜地看到,《风平浪静》《吉祥如意》《再见奈良》等一批世界首映影片被送到上影节参加展映;取消了盛典红毯,但中外影人们依然相伴度过了电影节“云上的日子”,“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成员们用线上推送作品参映、设置云展台的方式参与“一带一路”电影周;压缩了活动规模,但电影节主要板块活动一个也没有少。
今年,电影节国际影视云市场的征集虽然很晚公布,却在全球影视行业激起热烈反响,不到十天的时间,就有超过700家展商申报参展。一些海外展商在申报时表示:“云市场功能齐全,成本低、又便捷,充分体现了上影节为展商服务的用心,这是非常棒的‘上海方案’。”
近年来,上海国际电影节主动承担为电影产业输送人才的责任,形成了面向未来的阶梯式新人培育机制。今年的电影节,继续向未来担责任,育新人不缺位。以引导新人敲开电影大门的短视频单元,围绕“四分钟凝聚影像力量”主题,在答疑解惑中让年轻的影像爱好者初窥电影工业的路径。
上海国际电影节在27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热切拥抱时代,拥抱世界,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之路不断拓宽,已经成为亚太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国际电影盛会。这一届特别的上海国际电影节,折射市场信心,也彰显上海作为中国电影摇篮的决心: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充分展示新时代人民城市的文化魅力。
(本报记者 颜维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