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越狱》这部剧为什么隔了这么久还能火?

来自美国的《越狱》在东西方的世界都获得了成功,该剧在电视工业方面的成功,堪比1994年《肖申克的救赎》作为“越狱电影”的头筹位置。其后类似题材的剧集,比如Netflix推出的《女子监狱》也同样大获好评。越狱经由影视作品的成功已经形成了文化现象。事实上,在美国文化的形成过程中,“逃亡”或者“逃脱”一直是一个有趣的概念,是一个具有历史沉淀和文化外延的概念十七世纪早期,寻找金子的殖民者建立了弗吉尼亚公司,由此衍生了北美殖民地的契约劳工制度,该制度一直沿用到1917年。契约劳工未经主人允许不得结婚,并经常会遭到侮辱体罚。女性劳工尤其艰难,法律规定如果她们怀孕就必须延长契约期限。男女劳工都是暴力的受害人,有时甚至会被毒打致死。由于契约制度的苛刻无良,常有契约劳工不堪其苦愤而逃亡。报纸上常常刊登逃亡者的消息,并附有通缉悬赏,警方和普通公众都可以捉拿他们归案。据记载,美国国父乔治·华盛顿就曾使用过契约劳工,

并且曾经在1775年4月悬赏通缉了两名逃逸的白人契约劳工。与此,同样起源弗吉尼亚州的美国农奴制也在逼迫人们追寻自由、寻求逃亡。与奴隶不同,契约劳工还可以被应许最终获释。农奴则是世世代代的暗无天日,这些交相混杂、彼此生化,就更加激发了逃亡文化的产生。在文学作品中比比皆是这种逃亡者寻求自由的描述,比如斯托夫人(Harriet Beecher Stowe)的《汤姆叔叔的小屋》以及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的系列作品等等。事随时移,劳工契约和黑人农奴制度渐渐都已作古,从监狱中逃脱的逃狱者逐渐变成了传说和故事中的主角。了,这些逃狱者角色都是绝对意义上的善良之辈,但往往都是叛逆者,具备不羁的灵魂,不甘于某种特定阶层的精神和肉体倾轧。他们或逼不得已或为人构陷,从内涵到外延都与十恶不赦之徒不可同日而语。在尚自由的美国人尤其不喜欢被囚禁关押的状态。在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看到人们重获自由,尤其重获自由并得以申冤雪仇,在很大程度上触动了类似的文化和情感共鸣。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