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症,又被称为歇斯底里,是一种由明显心理因素引发的疾病,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或强烈的情感体验、暗示或自我暗示等。
歇斯底里的临床表现独特,必须包含两种症状:歇斯底里性精神障碍(又称分离症状)和歇斯底里性躯体障碍(又称转化症状)。这些症状并没有得到证实的器质性疾病存在。歇斯底里的症状具有夸张和情感色彩的特点,有时可由暗示引发,也可由暗示消失,且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据1982年的报告,歇斯底里的发病率约为3.55%,男性患者较为少见,而20岁至30岁的年轻人是最主要的发病群体。通常认为,歇斯底里的预后较好,约有60%至80%的患者在一年内可自发缓解。
关于歇斯底里的病因学,存在多种因素。首先是生物学因素,包括遗传、素质和人格类型以及身体因素。其次是心理因素,其影响力也不容小觑。社会文化因素也是歇斯底里发病的一个重要背景。
至于歇斯底里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有两种观点较为有影响力。第一种观点认为,歇斯底里是一种原始的压力现象,即当个体面对压力时,会出现一系列的身体和心理反应。第二种观点则认为歇斯底里是一种有目的的反应,患者可能通过歇斯底里的症状来达到某种目的,如引起他人关注、逃避某些责任或获得某种利益等。
歇斯底里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和病因学尚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对于患者来说,及早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积极配合治疗,是恢复健康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