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这一常见的健康问题,常常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我们的身体。面对贫血,诊断是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因为,只有准确诊断,我们才能针对性地进行治疗,避免误判和延误病情。那么,如何准确诊断贫血呢?
关注贫血的表现。贫血的症状涉及全身各个器官系统。有的贫血如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较急,贫血症状进行性加重;而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慢性溶血性贫血等,则发病缓慢,病程绵长。急性溶血发病突然,常伴有寒战、高烧、肌肉酸痛,甚至可能出现酱油色尿。巨幼细胞贫血患者常感口舌炎和灼痛。若出现贫血伴有异常嗜解或吞咽困难和胸骨后疼痛,应考虑缺铁性贫血的可能。而贫血伴有出血、发烧或感染,则多见于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和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探寻贫血的致病因素。这其中包括询问患者是否有出血、感染、营养、饮食和药物治疗的经历,以及是否有接触射线、化学毒物等历史。如消化性溃疡、胃癌、痔疮等引起的出血常常容易被忽视。钩虫等感染、婴儿生长发育期、育龄妇女怀孕和哺乳期等也需特别注意。某些药物如新鲜蚕豆等也会引起贫血,应注意避免或咨询医生。
关注原发疾病。贫血往往是某些疾病的症状或并发症。应注意是否有慢性感染、恶性肿瘤等慢性疾病。严重的贫血表现可能会掩盖不典型的原发性疾病表现,需警惕。
遗传因素也不容忽视。许多溶血性贫血是先天性遗传性疾病。应注意询问家族史中是否有贫血或间歇性黄疽等病史。
关注治疗反应。在抗贫血药物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了解患者的治疗反应。例如,缺铁性贫血对铁剂、营养性巨细胞贫血对维生素B等治疗反应良好。而恶性肿瘤、慢性肝肾及内分泌疾病或再生障碍性贫血则可能没有疗效。
诊断贫血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只有全面而精准地诊断,我们才能更好地治疗贫血,恢复健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积极理解并应用这些知识,为自己和他人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