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新生儿先天性膈疝病因

一、膈疝成因

胚胎在发育的过程中,膈肌的部分缺损为膈疝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膈肌的三个附着部位——胸骨、肋骨和脊柱,为其提供了特定的结构支撑。而膈疝主要发生在三个部位:

1. 胸腹裂孔(Bochdalek孔)

位于两侧肋后缘与腰肋外缘之间的三角形间隙,是膈疝的常见部位,也被称为后外侧胸腹裂孔疝或Bochdalek疝。大约85%至90%的先天性膈疝发生在此处,其中左侧占比较大,约为80%,右侧占15%,双侧性的较少,不足5%。尽管治疗观念不断改善,疗效逐渐提高,但此病仍呈一定比例的新生儿伴有心血管系统畸形等其他症状,其发病率大约为1∶10000至1∶3000,男性患者略多于女性。

2. 胸骨后疝或Morgagni疝

位于胸骨外侧缘与双侧肋骨内侧缘形成的三角形小间隙,正常情况下有结缔组织填充。但在某些情况下,这里可能发生膈疝,称为胸骨后疝或Morgagni疝气。这种类型的疝气在临床上较为罕见。

3. 食管裂孔疝

食管裂孔呈梭形,周围有与食管壁连接的结缔组织,前后壁连接紧密,两侧较为薄弱。如果此处出现缺陷,即称为食管裂孔疝。关于这种疾病的发病率,尤其是儿童,目前尚未有确切的统计。但近年来,由于检测技术的改进,尤其是儿科专业的X线医生的技术提升,使得该疾病的诊断逐年上升,表明在我国并不少见。

二、发病机制

怀孕第10周时,肠道通过脐带基底返回腹腔的过程中,由于胸腹裂孔的存在,肠道可能进入胸腔,甚至大一些的胃、脾、结肠、肝左叶也可能被带入胸腔。肺发育不良与膈疝有着密切的关联。膈疝形成的程度和时间与肺发育不良的严重程度有关。临床表现与其他因素如肺泡和肺动脉血管床的表面积、其他畸形等有关。尸检发现,先天性膈疝的死产儿中,95%存在其他缺陷,很多死亡与这些畸形有关。约25%的横膈疝伴有肠旋转不良。大约10%至20%的膈疝患者存在疝囊。不同程度的肺发育不良会引发一系列生理反应,如内脏嵌入支气管导致的生长停滞、数量变化等,最终可能导致新生儿持续肺高压(PPHN)。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