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晶体的脱位程度和形态,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两种主要类型:晶体不全脱位和晶体全脱位。
一、晶体不全脱位
在这种情况下,晶体发生了移位,但并没有完全离开瞳孔区域和虹膜后平面的玻璃腔。其症状的表现取决于晶体移位的程度。如果晶体的轴仍在视轴上,那么可能只会表现出由悬浮韧带松弛和晶体弯曲增加引起的晶体近视。如果晶体的轴发生水平、垂直或倾斜移位,可能会导致眼镜或接触镜难以矫正的严重散光。更为常见的是晶体的纵向移位,可能会出现单眼复视的情况。通过眼裂灯检查,我们可以观察到前房较深,虹膜震颤,灰色的晶体,赤道甚至断裂的悬韧带,玻璃疝可进入前房,表面附着色素。在眼底镜下,可以看到新月形的眼底反射和双眼底图像。
二、晶体全脱位
在这种情况下,晶体完全离开了瞳孔区,移位的情况更为严重。可能产生的情况包括瞳孔嵌顿、晶体进入前房、晶体脱入玻璃体腔等。更甚者,晶体可能通过视网膜裂孔进入视网膜和巩膜下的空间,或通过角膜溃疡穿孔、巩膜破裂孔脱入结膜或眼球筋膜。全脱位的晶体甚至可能产生瞳孔嵌顿,外伤后晶体轴经常旋转90°,甚至晶体180°向玻璃体转动。当晶体完全离开瞳孔区后,视力将变得模糊,前房变深,虹膜冲击膜。脱位的晶体随着早期姿势的变化经常可以移动。在此过程中,有些晶体会出现瞳孔阻塞,导致急性青光眼。如果晶体进入前房,有时过熟的白内障可以改善视力,但更常见的现象是晶体反复接触角膜导致严重的虹膜睫状体炎、角膜营养不良和急性青光眼。尽管晶体进入玻璃腔比进入前房更常见且患者能较好耐受,但最终预后仍然存在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脱位晶体的变化因人而异。有些脱位晶体多年来一直保持透明,但大多数脱位晶体会逐渐朝变性方向发展。晶体的上皮细胞逐渐分解,形成皮质水裂和混浊,最终可能导致全部吸收较少的Morgagnian白内障(莫干白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