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脊柱肿瘤的常见诊断措施有哪些

谈及脊柱肿瘤,的确,这是一个让人心生恐惧的病症。因其强大的危害性和治疗难度,让人闻之色变。让我们深入了解下专家们是如何诊断这一疾病的吧。

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脊柱肿瘤的诊断手段也日新月异。当下最先进的检查方式——PET-CT显像全身肿瘤CT,在发达国家已经被作为评估脊柱肿瘤(尤其是脊柱转移瘤)的重要标准之一。全身MRI检查也有其独到之处,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为医生提供了丰富的诊断信息。虽然这两种检查方式的效果显著,但高昂的费用仍是其普及的难点。

在脊柱肿瘤的诊断过程中,我们依然需要遵循临床、影像学检查和病理三者结合的原则。影像学检测为我们提供了肿瘤的定位和分布情况,帮助我们明确肿瘤与周围解剖结构的关系,并对肿瘤的性质进行初步判断。但遗憾的是,仅有少数脊柱肿瘤具有特征性表现(如骨样骨瘤)。对于大多数肿瘤而言,仅仅依靠影像学很难准确判断其病理性质。时常会出现误诊的情况,如将脊柱肿瘤误诊为神经纤维瘤、结核病、血管瘤等。这种单纯依靠临床经验的诊断方式,有时会导致患者承受不必要的手术风险。即使是经验丰富的脊柱肿瘤专家,也难以完全避免误诊的发生。

那么,如何避免这种误诊带来的风险呢?术前病理诊断是关键。通过穿刺活检,我们可以获取较为准确的病理结果。例如,刘晓光的报告中,352例脊柱病变活检中,病理诊断明确的就有333例,活检阳性率高达94.60%,且并未出现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目前我国的术前穿刺活检尚未广泛普及,主要原因在于其耗时较长(一般需要1-2周)。这无疑给患者和临床工作者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迫切需要改进。对于一些良性、较小且症状明显的病变(如骨样骨瘤),直接切除活检也是一种可行的诊断方式。

无论何种疾病,总会有更精准的诊断方法来帮助我们明确病情。以上就是关于脊柱肿瘤常见诊断方法的介绍。希望每位读者都能通过了解掌握这些知识,早日摆脱疾病带来的困扰。愿每位患者都能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断与治疗,早日康复。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