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心绞痛背后的深层原因
在人体的心脏深处,有一种名为心绞痛的疼痛,其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大部分心绞痛(超过90%)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当这种硬化导致的狭窄超过一定的程度(50%~75%),心肌的供血量就会受到影响,尤其是在心肌需求氧量增加时,冠状动脉的血流无法满足需求,从而引发心绞痛。
除了动脉粥样硬化,其他心脏疾病如主动脉瓣狭窄或反流,尤其是在老年人中,也可能引发心绞痛。主动脉瓣的退行性变化、瓣膜增厚、僵硬或钙化等,都可能发展为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严重时更会导致冠状动脉血流减少,触发心绞痛。像肥厚型心肌病、主动脉夹层病、梅毒性主动脉炎等,也会对冠状动脉造成影响,引发心绞痛。
当我们深入到心绞痛的发病机制时,会发现有一种名为变异性心绞痛的症状,其本质在于冠状动脉痉挛。这种痉挛可能导致冠状动脉直径的突然短暂性显著降低,从而造成心肌缺血。关于这种痉挛的引发,有资料指出,右冠状动脉痉挛在10%~15%的变异性心绞痛患者中更为常见。而且大多数的冠状动脉痉挛都伴随着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
对于冠状动脉痉挛的发病机制,目前认为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自主神经张力的异常变化和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是两个重要的方面。交感神经的过度兴奋可能会引发冠状动脉痉挛,而内皮细胞中的血管收缩因子和舒缓因子的平衡失调也是导致冠脉痉挛的重要原因。
除了上述因素,还有一些外部因素也可能诱发变异性心绞痛。吸烟就是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它不仅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还能增加冠状动脉张力,导致心肌缺血和冠状动脉痉挛。如细胞内钙离子含量增多、花生四烯酸代谢障碍、α受体兴奋、高胰岛素血症等也可能引发心绞痛。
心绞痛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到多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每一位患者,深入了解这些病因与发病机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预防心绞痛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