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儿童多动症有哪些误区

近年来,儿童多动症的发病率不断攀升,成为了越来越多家长关注的焦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本市学龄儿童的多动症发病率已经由十年前的3%上升到了5%,这一趋势令人警觉。许多家长对于多动症缺乏正确的认识,存在着诸多误区。

有些家长错误地认为孩子的好动和成绩不佳就是多动症的表现。调查显示,近三成的家长在看到孩子顽皮好动、学习表现不佳时,就盲目地将孩子归入了多动症的范畴。这些家长容易受到一些非医疗机构的误导,自行购买药物,擅自进行治疗,这不仅可能对孩子的身体造成伤害,还可能耽误孩子的治疗时机。

有些家长认为只有那些聪明、活动不多的孩子才会与多动症无关。多动症儿童的临床表现千差万别,有的孩子可能表现得并不明显,而是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这些孩子在课堂上可能表现得老实,但实际上心不在焉,常常“走神”,做作业和考试时也容易出错。

还有一些家长错误地认为多动症不是病,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自然消失。研究表明,有40%至50%的多动症患儿在成年后仍然会留有不同程度的多动症状,这会导致他们在接受教育、就业、人际交往以及婚恋等方面遇到困难,甚至有些孩子会出现严重的精神疾病和反社会行为。

许多家长在治疗多动症的方法上也存在误区,单纯依靠药物来治疗。多动症的病因是由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引起的,单纯用药很难根治。

实际上,并非所有多动的孩子都是多动症患童。在某门诊就诊的200名7岁至15岁的儿童中,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心理测评、神经系统检查以及美国IVA测试软件的辅助,诊断结果约有20%至30%的儿童被排除了多动症。其中,一部分孩子存在智力和神经系统问题,而另一部分孩子则是因为家庭、学校的教育方式不当导致的问题,需要通过心理行为及学习习惯的矫正来解决问题。

家长应该正确认识了儿童多动症的相关知识,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为孩子提供正确的治疗和支持。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