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深入研究和临床验证,可以确定该疾病与免疫反应异常无关。目前,科学界普遍认为细胞膜中的花生四烯酸代谢出现了偏差,导致过量的白三烯(leukobriene,LTS)产生,这是该疾病发生的关键环节。
阿司匹林和消炎痛等非类固醇抗炎药可以有效地调整花生四烯酸代谢,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白三烯不仅是一个强大的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因子,还是一种具有强烈生物活性的炎性介质。其中的LT四型对嗜酸性粒细胞具有极强的趋化作用,能够引发一系列的炎症反应。
在呼吸道中,LTS的活跃作用会导致局部粘膜水肿,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这些细胞释放的细胞毒性物质(主要是碱性蛋白质)不仅会对粘膜上皮造成损害,增加其敏感性,而且还会破坏鼻粘膜小血管壁上的神经调控机制,扩张小血管,提升血管的渗透性,进一步加剧组织水肿,为息肉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这一过程不仅揭示了该疾病的病理机制,也为我们提供了针对性的治疗方向。通过对花生四烯酸代谢的调节,我们可以有效地干预白三烯的产生和作用,从而控制疾病的进程。非类固醇抗炎药的应用是其中的一种有效手段,未来还将有更多针对性的治疗方法被研发出来,为患者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