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义乌矿难发生后,震惊与忧虑笼罩在人们心头。数十名矿工被深埋地下,生死未卜,每一刻的等待都如同煎熬。
那一天,当绞盘转动,铁门开启,4日10时50分,历史的重量与希望的曙光交织。两名受伤矿工在众人的注目下,被救援人员用担架从升降“罐”中抬出。千秋矿西风矿井井口,掌声雷动,却立刻又恢复沉寂,怕惊扰到伤员。
自冲击地压矿难发生的那一刻起,即3日19时45分,空气中弥漫的紧张情绪达到了顶峰。一百多名救援人员在漆黑中冒险掘进,连续工作了十多个小时。在这漫长的等待中,每一个细小的进展都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弦。
当井下传来发现7名幸存矿工的消息后,国家安监总局的骆琳局长与赵铁锤副局长等领导,以及河南省的常务副省长李克和陈雪枫副省长等人迅速赶到井口。他们围绕着井口等待了漫长而焦虑的四十多分钟。在这过程中,不断有升降“罐”载着救援器械和人员上下移动,周围的人们静默无声,他们的心随着缆绳的升降而起伏不定。他们的共同心愿是早日见到生还的矿工兄弟。
西风矿井出口处,六辆救护车早已准备就绪,后车门全部打开,医护人员待命,准备随时对升井的矿工进行救治。骆琳局长在升井前反复叮嘱医护人员:“一人一车,一人一方案。”即使矿工是自己走上来的,也要经过严格的检查和治疗。
矿难发生至今已过去一段时间,被成功救起的人数寥寥无几。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国家在应对此类事故时是否应该更加迅速和高效?每一分钟的延误都可能意味着生命的流逝。我们应该深刻反思这次矿难的救援过程,以期在未来的灾难面前能够更好地保护每一个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