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是心脏搏动起源或传导异常导致的心跳节律和频率的改变。患者常常感受到心慌、气短、胸闷,伴随着头晕头痛、耳鸣、健忘、乏力等症状。在中医的语境下,这被称为“心悸”或“怔忡”,而采用临床分型辨治的方法,往往能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
对于气滞血瘀型心律失常,患者会感到心悸不安、胸闷不适,伴随心痛如针刺。治疗时需理气活血、化瘀通络,可选用桃仁红花煎或血府逐瘀汤加减。
气阴两虚型心律失常则表现为心悸不安、气短乏力,动则加剧,伴随口干耳鸣、失眠多梦。治疗应益气养血、活血安神,可选用天王补心丹、参松养心胶囊等药物。
心脾两虚型的患者会有心悸气短、面色不华的症状,同时可能感到倦怠乏力、眩晕健忘。治疗需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可选用归脾汤等药物。
对于水饮凌心型心律失常,患者会有心悸眩晕、喘促难卧等症状。治疗应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可选用苓桂术甘汤加味等药物。
阴虚火旺型心律失常的患者则表现为心悸不宁、烦燥少寐,伴随头晕目眩、口燥咽干等症状。治疗应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可选用朱砂安神丸合知柏地黄丸等药物。
心虚胆怯型心律失常的患者会有心悸、善惊易恐慌的症状。治疗需镇惊定志安神,可选用安神定志丸等药物。
痰火扰心型心律失常表现为心悸时发时止,伴随胸闷郁热、烦躁不安等症状。治疗应清热化痰、宁心安神,可选用黄连温胆汤加味等药物。
心阳不振型心律失常的患者会有心悸不安、胸闷气短的症状,同时可能感到面色苍白、形寒肢冷。治疗应温补心阳、安神定悸,可选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等药物。
针对心律失常疾病,中医治疗分为八型进行辨证施治,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选择合适的药物,是治愈心律失常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