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根据国家实施的《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要求,从明年开始,食品包装上必须明确标注“过敏原”。这一重要举措将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更为放心的食品选择,特别是对于容易过敏的人群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
当前,超市里的一部分食品已经开始了这一标注工作,但在标注的规格和用词上仍存在较大的差异。许多进口食品在成分标注上非常详细,会明确注明其中含有的可能引发过敏的成分。例如,一款英国生产的早餐麦片就明确标注了“不适合对花生敏感的患者,含有微量其他果仁及牛奶”。同样,国产大白兔奶糖等食品的包装上,也详细注明了含有致敏原“乳制品”。仍有一些食品的标注不够明确,让消费者感到困惑。
有些过敏原的提示用词模糊不清,标注不规范,难以引起消费者的注意。例如,某款咖啡粉的配料栏旁仅以相同字体注明含有牛奶和大豆,但没有明确标识这些成分为过敏物质,消费者如不仔细查看,很难发现这一重要信息。更令人担忧的是,许多儿童食品在过敏原提示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
针对这一问题,《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中明确列举了八类可能引发过敏的产品,包括含有麸质的谷物、甲壳纲类动物、鱼类、蛋类、花生、大豆、乳制品以及坚果等。该标准明确提出,如果在食品的加工过程中可能带入上述物质,应在配料表中使用容易辨识的名称,并在邻近位置进行重要提示。
这一举措的实施,将有效避免消费者在食用过程中因不知情而摄入“过敏原”,从而导致的过敏反应。这也是相关部门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的一大重要举措,无疑将提升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的强制执行,不仅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保障,更是对食品生产企业的规范与监督。期待这一制度的实施能够带来更为透明、安全的食品市场,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