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奶粉进药店 “咸鱼翻生”看监管

自今年10月起,北京和江苏将试行药店销售奶粉的新模式。北京将有20家药店率先设立奶粉专柜,这一尝试借鉴了欧美国家的成功经验。

欧美国家选择在药店销售奶粉,并非仅仅因为药店能够给消费者带来信任和安全感。它们将奶粉的质量和安全与药品的质量和安全相提并论,从多个环节严格把关。以美国为例,从牛奶的收购、运输容器的选择、工厂的加工过程到批发零售的每一个细节,都有着严格的质量监管,确保奶品的卫生和纯净。欧盟则建立了“快速预警系统”,一旦检测到产品存在严重的风险,该系统将立即启动,对产品进行检测并采取应急措施。

对于这一新模式,如果我们把药店销售奶粉视为一次重新审视和提升奶粉质量监督的机会,严格把关奶粉的安全关卡,让公众感受到奶粉质量的实实在在的提升,那么这将是国产奶粉的翻身机会。如果奶粉的质量仍然如故,只是换了个销售场所,那么这种尝试只会是一种欺骗,迟早会被消费者识破。

事实上,当前药店的药品质量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么安全。近年来,药店销售假药的消息屡见不鲜。在利益驱使之下,药店可能会铤而走险销售劣质奶粉。要确保药店销售的奶粉安全可靠,一方面需要严格把控奶粉的质量关,确保奶粉的品质上乘;另一方面也需要对药店进行严格的监管,防止有人将劣质奶粉推销到药店。尤其是在对奶粉进入药店实行许可制度时,权力可能成为奶粉企业公关的对象,因此还需要加大对权力的监督。

令人遗憾的是,许多国产奶粉企业并没有在质量上做出足够的努力。在洋奶粉频频受到处罚后,它们反而借机提高价格,引发了各方的批评和抨击。这样的前科让人不禁对奶粉进入药店的意义产生怀疑。如果奶粉企业无法改变自身在质量上的不足,那么无论销售场所如何变化,都难以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市场的认可。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