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儿童肝炎治疗面临挑战:乙肝控制后丙肝问题加剧,药物短缺或无药可用
我国经过多年的免疫接种后,新生儿乙肝感染率已得到显著下降。令人担忧的是,未被疫苗防控的丙型肝炎却以每年15%的增幅持续上升。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感染科,一个严峻的问题浮出水面:儿童肝炎的抗病毒治疗正处于无药或少药可用的尴尬境地。
感染科主任徐翼透露,除了乙肝,我国的丙肝发病和感染者数量同样庞大,感染人数高达0万。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传播,而洁牙、文身、美容等活动也可能成为感染途径。更令人担忧的是,通过母婴传播,丙肝也可能从母亲传染给下一代。在临床治疗中,不少丙肝患儿的母亲也被发现同样患有丙肝。
徐翼指出,丙型肝炎在治疗过程中比乙肝更容易慢性化,高达70%-80%的感染者会转化为慢性丙肝,难以治愈。这些疾病最终可能发展为肝硬化、肝癌。虽然乙肝经过疫苗接种后新生儿的感染率得到了控制,但由于仍有约10%的儿童需要接受抗病毒治疗,因此形势依然严峻。
现实情况是,针对1-12岁儿童患者的抗病物(包括乙肝和丙肝)严重短缺或无药可用。无论是普通干扰素还是核苷酸类药物,其药品说明书均未列明适用于儿童患者。这种状况使得医生在为孩子们治疗时面临巨大的挑战和法律风险。医生要么要求家长签订知情同意书以免责,要么只能等待孩子达到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年龄才能使用相关药物。
对于急需接受抗病毒治疗的儿童患者来说,这无疑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斗。相关专家呼吁,中国的抗病物需要进行相应的修改,以满足儿童患者的需求。在这一问题上,我们亟待更多的科研投入和药物创新,以保障儿童的健康权益。
相关新闻推荐:继续关注我国儿童肝炎治疗的进展,了解相关药物研发动态和国内外治疗经验的分享,为孩子们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