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三峡悬棺,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古老传说。当人们走进展示厅,目光立即被悬棺上堆满的所吸引。这些,是游客们对古老巴人安葬方式的敬意与好奇。
在湖北省秭归县的屈原祠内,我们得以一窥战国时期的悬棺葬仪式。神秘的悬棺,是巴人的一种独特安葬方式,至今仍然让人们感到惊叹与好奇。
这些棺材并不是随意放置的,而是被巧妙地悬置于悬崖上的天然洞穴或人工凿打的崖洞内。它们被设计成船的形状,因此也被称为船棺或岩棺。这种奇特的葬俗在古代巴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的悬棺葬制有着悠久的历史,远自商周时代便已出现。例如,福建武夷山上的船棺,经科学测定为3800年前的遗物,被认为是古代越人先祖的杰作。其他地区的悬棺,如江西贵溪的崖棺和贵州省松桃的悬棺,也都是古代人留下的珍贵遗产。
悬棺不仅仅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奇特葬俗,它还曾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许多地区,包括台湾、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四川等13个省区。甚至在国外,如东南亚及太平洋南部岛屿,也有悬棺的踪迹。
神奇的悬棺现象,一直是我国名胜古迹之谜。在四川大宁河小三峡内的岩棺,就是典型的悬棺遗迹。当游客们泛舟大宁河,仰望高悬在云雾中的岩棺时,无不感到神秘莫测。
那么,这些高悬于悬崖峭壁的悬棺是如何安置进去的呢?人们对此有三种主要的解释。一是栈道说,认为悬棺是通过平行于悬崖的桩孔,联桩铺道安置进去的。二是下索说,即在悬崖旁发现踏脚窝,用绳索从山顶将棺材悬下放置。
这些解释虽然不能完全揭开悬棺之谜,但却让人们对于古代人的智慧和勇气有了更深的认识。每当人们站在这些千年古迹前,都会为古人的奇思妙想和坚韧精神所折服。悬棺文化,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