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街头现制饮料成为许多人消暑解渴的首选,然而其背后却隐藏着健康隐患。现榨果汁和奶茶等饮料被发现存在细菌超标的问题,这让消费者不禁对它们的卫生状况产生疑虑。
在繁华的街头巷尾,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现制饮料的摊位前围满了等待的顾客。所谓的“现榨果汁”并不全是真正的纯果汁。根据“上海标准”,只有采用纯正的果蔬汁制作的饮料才能称为“现榨饮料”,而采用浓缩液、果蔬粉、糖浆等调配而成的饮料只能称为“现场调制饮料”。
对于现榨果汁的高价,许多消费者表示担忧。曾在餐馆工作的徐小姐透露,水果在榨汁前只是简单地用水冲洗,烂的部分也会一起榨入汁中。而业内人士也透露,有些商家为了应对大客流量,可能会提前制作部分饮料。还有一些商家使用水果浓缩原液兑水生成“纯果汁”。
去年,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对现制饮料市场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实测值超标的情况相当严重。尽管并非所有细菌都会致病,但食品中细菌与大肠菌的数量越多,说明食品受到的污染程度越大,部分细菌还能加速食品的腐坏变质,直接影响消费者的健康。
专家分析认为,细菌超标的原因可能有几个方面。产品原料本身可能含有较多的细菌;现制饮料的贩售点大多是敞开式的,地点又大多位于繁华路段的街边,环境中的细菌能够轻易进入到产品中;加工器具和操作人员的污染也是细菌超标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加工器具不经常进行有效的清洗消毒、操作不规范等。
消费者在选择现制饮料时应该保持警惕,注意选择卫生状况良好的摊位和商家。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强监管,制定更加严格的卫生标准,确保现制饮料的卫生质量,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对于商家来说,应该重视产品的卫生质量,加强员工培训和管理,确保每一杯饮料都能达到卫生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