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深刻烙印的朝代,自1368年建立至1644年结束,共传十六帝,历时276年。其初期建都于南京,而后迁都北京。这一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多民族国家进一步统一和巩固。
在明朝的历史长河中,刘瑾是一个引人注目的人物。他出生于1451年,是兴平(今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汤坊镇王堡村)人,本姓谈。六岁时,他被刘顺收养,改姓刘,净身入宫当了宦官。
弘治年间,刘瑾曾犯罪,但因其表现出对皇室的忠诚,被赦免后侍奉太子。弘治十八年(1505年),明武宗朱厚照即位,命刘瑾执掌钟鼓司,这是他正式获得官职的标志。
刘瑾凭借其聪明才智和狡黠手段,很快赢得了明武宗的青睐。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刘瑾以进献飞禽走兽的方式博取明武宗的欢心,得以数次升迁,官拜司礼监掌印太监,被时人称为“八虎”之首。
刘瑾掌权后,欺上瞒下,借故处罚官员,甚至连韩文这样的重要人物都被他革职。他派校尉四处侦探官员的细微过失,不允许别人相救说情,以此专作威福。他还将亲信宦官派往各边塞镇守,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权力。
刘瑾的恶行引起了朝中大臣的强烈反感。以内阁刘健、谢迁、李东阳为首的大臣多次进谏,请求诛杀刘瑾。由于刘瑾的狡猾和明武宗的庇护,他成功地逃避了惩罚。直到正德五年(1510年),刘瑾的罪行终于被揭露,明武宗下令以“反逆”罪凌迟处死。
刘瑾是明朝历史上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他的聪明才智和狡猾手段使他一度在明朝朝廷中拥有极高的权力,但他的欺压百姓、欺上瞒下的行为也引起了人们的反感。他的生平和事迹,无疑为明朝的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叙大同功时,刘瑾提升官校达一千五百余人,同时颁下圣旨给数百人授予官职。他对有功者予以褒赏,展现出他的权力和影响力。《通鉴纂要》编成后,刘瑾却诬陷翰林编修官们抄写不清,施以谴责。随后他命令文华殿书办官等人重新抄写,并破格提拔张骏为光禄寺卿,同时给予其他几位官员高级职位,即使是装潢工匠杂役之人也得以授官。除此之外,刘瑾更是创立了枷法。一批忠诚正直的官员如给事中吉时、御史王时中、郎中刘绎和张玮等,因被抓住小错而被施以残酷的枷锁惩罚,甚至因此丧命。狱中囚犯满溢,他的残忍行为令人发指。
刘瑾对权力的追求和对异己的打击更为显著。正德二年(1507年)三月,他召集群臣并宣布奸党名单,涉及众多忠诚正直的大臣。他又更改了六科官员的工作时间,以此来惩罚他们。同时他限制了文臣的封赏,对文官加以严厉的约束。他还通过贪婪的手段,贪污银两、受贿索贿,甚至公然进行钱权交易。各地官员为了行贿,不得不求助于京师富豪,时人称之为“京债”。
刘瑾的权势达到了顶峰。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任意作威作福。有个犯人溺水死亡,他却将御史匡翼判罪。他向学士吴俨索取贿赂未果,又听信都御史的谗言,借考核外官的机会将两人中伤并撤职。他还公然派亲信到地方供职,为其敛财。他所行之恶令人震惊。
在那个时代,刘瑾权倾天下。他甚至连公侯、勋臣都不敢与之抗衡。每次私下谒见刘瑾时,都相继跪拜。臣民上奏的章奏,必须先具红皮揭帖投给刘瑾,称红本,然后才能交至政司,称白本。都察院上奏狱案时,误写刘瑾的名字,导致都御史屠滽率领下属下跪道歉。他派出的使者察核边防仓储,导致许多官员被逮捕入狱,甚至罚补边粮。他还创立了罚米法,凡是曾忤逆他的人,都被罚发米输边。许多大臣因此破家,死者的妻儿也被拘押。
正德三年(1508年)夏天,有匿名信攻击刘瑾,刘瑾假传圣旨召集百官,让他们跪在奉天门下。那天酷热难耐,太监李荣给群臣吃冰镇瓜片,却因此得罪了刘瑾。刘瑾大怒之下逐出黄伟等不满其行径的太监。当时东厂、西厂侦缉人员四处出没,人心惶惶。同时刘瑾又设立了一项更为残酷的手段借法律伤人且被害者无一生还此外他还采取各种手段恐吓和驱逐在京客居和佣工的人令寡妇全部再嫁停殡不下葬的将其焚烧掉致使京城纷扰几乎酿出祸乱。都给事中许天锡因想弹劾刘瑾而恐惧怀装奏疏上吊自杀了充分展现了刘瑾权力的肆虐与恐怖统治的残酷性。
刘瑾是一个权欲熏心、残忍无情的人。他利用自己的权势任意作威作福、贪污受贿、残害忠良。他的行为导致了朝廷的混乱和民心的动荡,加速了明朝的衰落。在历史的长河中,刘瑾,这位曾经权倾朝野的人物,他的故事充满了阴谋与背叛。在他的时代,他如同一只巨大的影子,笼罩在朝廷的每一个角落,他的每一个动作,都足以引起天下的震动。
内阁焦芳、刘宇,吏部尚书张彩,曹元,锦衣卫指挥杨玉、石文义等人,都是他的心腹。他更改旧制,命令天下巡抚进京接受敕令,借此机会收取贿赂。那些无法按时赴京的巡抚,如延绥的刘宇,便遭到牢狱之灾。宣府巡抚陆完因晚到而几乎得罪,只有献上贿赂后才得以保全职位。
都指挥以下的官员们,只要刘瑾一纸命令,即可升迁。兵部不敢过问,只是照办。边防将领只要献上贿赂,即使犯法也能安然无恙,甚至得到升迁。他的党羽丈量边塞屯地时,苛责严索,让边防军不堪忍受。公署被焚烧,镇守大臣不得不出面劝解。
刘瑾的贪婪不仅体现在对下属的索贿上,他对朝廷的法令也擅自修改。为了讨好他,增加乡试名额、禁止授官等举措都随意更改。尚书刘瞡因未弹劾刘瑾而遭臭骂,甚至因此而自杀。给事中郗夔因核实榆林功绩而害怕不合刘瑾心意,最终选择上吊身亡。
刘瑾的纳贿自肥达到了巅峰。他派出的官员为了迎合他,专门寻找打击目标,许多朝廷重臣因此被弹劾。浙江盐运使的孙女因欠税而被卖。刘瑾甚至假传圣旨,抄家夺产,一家犯罪,邻里连坐。他的行为引起了民众的愤怒,道路上行人号哭喊冤。
一切都有定数。正德五年(1510年),武宗派杨一清和张永平定安化王叛乱后,张永趁机揭露刘瑾的罪行。刘瑾的十七条大罪被一一揭发。武宗震怒,下令抓捕刘瑾并审问。刘瑾家中查出的金银和违禁物品令人震惊。甚至在刘瑾常拿的扇子中,也藏有。武宗终于相信刘瑾谋反的事实,下令将他凌迟处死,并废除他的一切举措。
这位曾经权倾朝野的人物,最终落得如此下场,真是罪有应得。他的故事成为了历史的警示,提醒着后来的君主和官员们,权力的诱惑有多大,背叛的代价就有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