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无数英勇善战、聪明过人的侠客。而在战国时期,有这样一位侠之大者,他为国为民,不仅武艺高强,更以智慧谋略著称。他就是信陵君魏无忌。
魏无忌,一个响彻云霄的名字,他的父亲是魏国第5任君主魏昭王。在父亲离世后,他的兄长继位,而他则被封于信陵,被称为信陵君。
在众多历史记载中,我们不难发现,魏国从第三任君主开始,国运逐渐走向衰落。而魏无忌所处的时代,正是魏国风雨飘摇、危如累卵之际。强秦弱魏,比邻而居,而魏国则处于中原之地,面临着来自齐、赵、楚等国的威胁。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有权势的人开始养士,吸引人才为自己和国家服务。魏无忌也是其中之一。他深知国家的危机和人才的缺失,因此致力于吸引天下贤才。他的养士目标并非仅出于功名利益,更多的是为了国家的未来和人民的福祉。
魏无忌的情报网在当时是极为强大的。无论是边境的动静,还是赵国两位贤才的行踪,他都了如指掌。在史记中,有一个具体的事例关于他的情报网。一次,魏王与魏无忌下棋时,边境传来警报,说是赵国有所动作。魏王惊慌失措,而魏无忌却淡定自若。他凭借自己的情报网得知,那只是赵王的一次打猎而已。这轮操作之后,魏王对魏无忌的贤能心生恐惧,不敢给他太大的权力。
魏无忌不仅拥有强大的情报网,更以他的智慧和品德赢得了人们的敬佩。例如,他曾亲自拜访看门人侯嬴,尽管侯嬴家境贫寒,但他并未因此而轻视他。反而设宴款待侯嬴,亲自为他驾车。侯嬴被他的举动所感动,不仅自己钦佩他的贤德,还向他举荐了朱亥等有能力的人才。
在赵国期间,魏无忌还听闻了两个有能力却仕途不得意的人——毛公和薛公。他与他们一见如故,尽管受到平原君的误解和嘲笑,他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最终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和尊敬。此事过后,平原君的门客和更多天下贤士都纷纷归附于魏无忌。
四大关键人物——侯嬴、朱亥、毛公、薛公,在接下来的故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我们一同见证了信陵君人生中的两大巅峰时刻,首当其冲的便是“窃符救赵”的传奇故事。
赵国一度陷入危机,秦赵两国曾投入全部兵力进行决战,赵国在战争中遭受重创。秦国则乘胜追击,分兵三路攻打赵国的其他重镇和首都邯郸。特别是国都这一路,由刚刚赢得长平之战的战神白起亲自指挥。攻下赵国,对秦国来说意味着中原的统治,燕齐魏三国则面临无险可守的危机,韩国的灭亡也指日可待。
秦国的策略在这关键时刻出现了变化。秦相范睢嫉妒白起的功绩,他以不需再费兵力、可以向赵国要地赔款为由,召回白起,自己则主持与赵国割地的事宜。赵国相国坚决反对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因此赵国分三路结盟,共同抗秦。其中魏国的使者带着赵国的请求回到魏国,请求支援。
看到赵国不肯屈服,秦国再次出兵。白起却以先王听从范睢议和、未采纳其乘胜追击的建议为理由,拒绝再次出征。秦王多次劝战无果,无奈赐死白起。这一消息令山东六国压力骤减,犹如一场庆贺的浪潮涌动。
尽管魏王和信陵君答应了出兵相救,但在实际执行时却遇到了重重困难。魏王担忧秦国的报复,派人阻止晋鄙继续进军。信陵君焦急万分,苦劝无果后,决定按照承诺前往救援。他带领自己的门客,虽然明知可能是送死,但依然义无反顾地奔赴战场。
在这个时代,有着“不计后果,信义死节”的价值观深深烙印在每个义士的心中。信陵君出东门前往邯郸之际,侯嬴默默为他送行。信陵君心中不解,觉得侯嬴没有什么表示,于是返回询问。侯嬴表示理解公子的心情,并为他献上妙计。
侯嬴认为要战胜秦军,必须取得大军和虎符。他建议信陵君通过魏王的宠姬如姬窃取虎符。如姬为了报答信陵君帮她报仇的恩情,答应了他的请求。信陵君取得虎符后,赶往前线。临行前,侯嬴再荐朱亥作为助力。朱亥袖藏铁锥,关键时刻砸死了起疑的晋鄙。
信陵君夺取兵权后,率军与楚国春申君合兵一处,共同进攻邯郸。在赵魏楚三国的合力之下,秦军败退,邯郸之危得以解除。这场胜利的背后是无数英勇将士的牺牲和智慧谋划的结果。
在此过程中侯嬴与朱亥的背景引发了人们的猜测。《大秦帝国》中的虚构情节或许给了我们一些启示:侯嬴或许曾是白圭门下的门客,积累了深厚的情报网络。而朱亥作为墨家的一员,一直等待机会为赵国助力。他们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推动力量。当然这些都只是推测而已。
信陵君在让大军回国而自己留在赵国的决策背后,发生了一系列故事。
刚刚取得胜利的赵国,曾提出赠送五座城池以表达谢意。面对这样的荣誉,信陵君表现得十分谦逊。他的门客们提醒他,虽然退秦军是功,但对魏国而言却有过之而无不及,失去了作为臣子的忠诚。在取得成就后过于张扬并不妥当。于是,信陵君调整了自己的态度,变得低调而内敛。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这一功绩的归属,史书中有所记载。据史记记载,这一功绩属于其中一个门客,而在战国策中,这一功绩则归于唐雎。是的,就是那位出现在初中课文《唐雎不辱使命》中的唐雎。
后来,魏王归还了信陵君的封地,希望他回到魏国。信陵君坚决不肯离开赵国。就在信陵君不在魏国的时候,秦国出兵攻打魏国。魏王焦急万分,派出更多的使者去劝信陵君回国。信陵君坚决表态,谁为魏王说话就杀谁。
曾经受到信陵君礼遇的毛公和薛公出面了。他们提醒信陵君:“你的成就源于魏国,你在赵国的地位也是因为魏国的影响。如果魏国灭亡,你又有何颜面存活于世?”这番话让信陵君深受触动,他决定返回魏国。
回到魏国后,魏王立即任命信陵君为上将军。信陵君派使者向各国求援,再次组织合纵攻秦。其他各国(除齐国外)因为信陵君的带领,纷纷派兵助阵。信陵君统领五国大军,击败来犯的秦军,一路追击至函谷关。这场胜利是信陵君人生中的第二次巅峰时刻。
战后,各国门客纷纷向信陵君献上兵法著作。信陵君以此为基础编著了《魏公子兵法》,后世《汉书》有收录。这部珍贵的兵法后来失传了。
信陵君希望乘胜追击,再次击败秦国,改变战国格局。秦国的实力并未被彻底削弱。秦国凭借着强大的军工基础、军功制度和肥沃的土地,始终保持着与六国的竞争优势。即使信陵君努力逆转格局,也难以彻底改变秦国的强大地位。
秦国的阴谋并未得逞。信陵君与魏王之间的关系被离间计破坏,导致信陵君在魏国的仕途无望。他选择沉醉于声色欢娱,不再上朝。几年后,信陵君去世,同年,其兄魏王也离世了。
在小说《大秦帝国》中,为了塑造秦国的正面形象,这段历史被改编为魏国臣民希望扶信陵君上位的故事。这并非史书中的记录。信陵君的才干和美誉度是真实的,否则魏王对他的忌惮就不会存在。
对于信陵君的评价,最突出的是其人格魅力。他的政治和军事成就都源于门下贤才的辅助,而这些贤才之所以愿意辅助他,是因为他的高义人格。信陵君的急人危难、一言九鼎的作风赢得了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他的行为背后可能包含了个人的动机和追求高尚道德的因素。我们无法完全探究其动机的纯粹性,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的行为和成就展现了他的高尚品质和卓越才能。坚毅果断的信陵君
虎符送达军中,晋鄙心生疑窦,最佳的应对策略是什么?
争取晋鄙的合作,共同开赴前线杀敌,无疑是一个理想的选择。晋鄙为百战老将,经验丰富,有他参与,胜算自然更大。若是除去窃符之罪后还需背负擅杀大臣的罪名,这显然是下策。
那么,争取晋鄙是否就是最好的选择呢?并非如此。战机稍纵即逝,将希望寄托在晋鄙的选择上,无异于是一场。万一晋鄙拒绝合作,甚至动员卫士逮捕信陵君,后果将不堪设想。信陵君的果断体现在他对于军权的牢牢掌握,而不是把主动权寄托于他人。
信陵君的爱才之心亦为人称道。晋鄙虽为老将,但若能收入麾下,无疑是一大收获。史记中记载,信陵君在侯嬴那里谋划时,了解到计划可能涉及杀晋鄙,他对此有深深的犹豫。但在大局面前,他舍小取大,忍痛抉择,展现了他的坚毅。
大义无私的英雄
窃符救赵之事,似乎听起来违背国君命令、减损国家实力。从更大的角度看,这次战争关乎的不仅仅是救赵,更是关于韩赵魏三晋在秦国东出的战略大局。看清全局的信陵君,顶着背国君命令的罪名,毅然决然地去做有利于全局的事情,这才是真正的大义。
质疑者可能会说,基于个人情感或道德感的义气只是微小的“义”,而超越礼法原则、基于智慧与格局的追求和决心才是更高层次的大义。信陵君的行为正是如此。
纳贤之君
信陵君因道义之名而吸引众多贤才靠拢。但除了道义,他还有纳贤的格局。对比平原君,信陵君能够聚集众多贤才的关键在于他的视野、格局和看事情的角度。他对人才有明确而宽容的定义,不问出身、不看际遇,只要有能力即能受到礼遇。在众多谋士的建议下,他多次做出正确选择,包括对外关系和领兵打仗。
其实史书中并没有明确记载信陵君的军政之才有多高。他的两次胜仗,尤其是第二次领五国大军合纵攻秦,其门下智囊团功不可没。在关键时刻能听取意见、做出正确选择,这种决策能力也是收纳贤人的基础上能人尽其才的重要因素。
无帝王之命:性格与命运
信陵君没有帝王之命,这既包括他不是储君的无可奈何,也包括他身处的环境以及他的性格。作为非君王身份的他,做事更加放开,可以放心地去承诺、仗义出手。而君王则需考虑更多、权衡更多。信陵君任侠的性格,或许正是不被寄予帝王期望的环境中所养成的。赵国开国君主赵襄子的例子显示了家庭教育对子女成长的重要影响。然而信陵君的父亲并没有对信陵君寄予成为君主的期望,这种没有帝王之命的环境是否成就了信陵君的任侠性格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信陵君,这位非储君身份的公子,如同《冰与火之歌》中的北境公爵艾德·史塔克,他们的命运之路虽由自身努力塑造,但更多的是被环境和历史的进程所影响。他们被赋予的观念,无不与荣誉、辅助、献身息息相关。他们的人生使命,仿佛被设定在君王的边缘,以守护那份至高无上的荣耀为己任。
当猜忌之声四起,他们已尽力而为,无愧于心。信陵君在面对君王的猜忌时,或许会有那么一刻,他心中默念:“足够了,我所做的已经足够多,君王如此,我又奈何?”他的心态并非不思进取,而是明白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已经完成,道义的任务已经完成,再无动力去追求更多的权力。就如同北境公爵,当国王昏庸,他的劝谏如清风过岗,无力改变局势时,他也会选择退出权力的游戏,洁身自好,不再搅混水以期改变局势。
陈毅将军曾作诗评价信陵君道:“惜无远大图,不能自为计。”吴佩孚亦认为他“短气”,这些评价或许让人对信陵君有所微词,但我们不能忽视他们所身处的环境和历史的进程。他们的出身、环境塑造了他们的性格,而性格决定了他们的抉择。这些抉择与局势的互动,最终决定了他们的命运。
每个人的命运都是一部独特的史诗,其中有努力、有资质、有环境的赏赐、有历史的进程。信陵君和艾德·史塔克的人生轨迹告诉我们:人的命运并非完全由自己掌控,我们还要学会接受和尊重命运的安排。正如古人所言,“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我们不能改变自己的出身和环境,但我们可以努力塑造自己的性格和命运。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要学会顺势而为,与命运共舞,而不是盲目地追求权力和利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