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虽然是西方的母亲节,但我们东方人也逐渐加入了庆祝的行列。或许我们给母亲过节只是为了给她们带来欢乐,但我们往往忽略了母亲们生育我们时的艰辛。更令人震惊的是,我国的剖宫产率已经远远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的。
1985年,世界卫生组织设定了剖宫产比率的,这一比率被定在低于15%。在2007至2008年的全球调查中,世界卫生组织选取了拉美、非洲和亚洲的25个国家作为样本。在中国,选择了北京、浙江、云南三省的21家医院进行调研,结果显示中国的剖宫产率高达46.5%。这一数字最高的一家民营医院竟达到了68%,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上限的三倍以上。
这一比率飙升的趋势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那时的剖宫产率仅为5%左右。如今,采用剖宫产的产妇数量在短短30年内增加了9倍。这一现象的出现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副会长庞汝彦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手术技术的进步,如和输血技术的改善,以及计划生育政策下独生子女增多,导致父母对医护人员的期望值增高。
这一现象也揭示了我们对剖宫产危害性的认知盲区。许多人对剖宫产的危害性了解不足,包括卫生人员。先进助产技术的宣传不到位,医生对助产技术生疏,以及医院或卫生部门对此类手术的管理不严,都导致了产妇主动选择剖宫产的情况增多。
庞汝彦强调,剖宫产妈妈的死亡率比自然分娩的产妇高。意外、羊水栓塞和术后感染的风险都较大。但公众对此存在错误认识,认为剖宫产更安全。这反映出我们对剖宫产相关知识的教育普及度不够。
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院长程蔚蔚介绍,与顺产相比,剖宫产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要高2-5倍。降低不必要的剖宫产可以降低孕产妇和婴儿的死亡率。自然分娩的产后出血量少,对产妇的损伤小,产后恢复快。
舆论指出,中国剖宫产率畸高与社会因素的干扰严重有关。很多剖宫产手术实际上没有任何指征,完全是产妇、家属或其他社会因素作用的结果。常见的影响因素包括产妇对顺产的强烈疼痛感的恐惧心理,以及医院逐利等因素。甚至有一些产妇为了孩子的生辰等特殊含义而选择剖宫产。
更令人担忧的是,剖宫产率的飙升还可能暗藏着专业队伍的收缩隐患。紧张的医患关系和产科医师与孕产妇之间的信任危机导致了医生队伍的流失。北京市妇产医院医务处副处长于亚滨曾表示,由于医疗风险大,产科医生队伍逐渐不稳定。因此我们需要反思在推广剖宫产的同时是否忽视了其背后的问题与挑战也需要我们去关注和解决这些问题以保障母婴的安全和健康。庞汝彦指出,中国助产士队伍的现状令人堪忧。由于职称、待遇等方面不尽人意,导致队伍不断收缩,助产士人才紧缺。这一现状令人担忧,因为助产士在孕产过程中承担着很高的风险,但工资待遇却很低。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将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从事助产工作,学习助产技术的人也会越来越少,技术将面临萎缩和退化,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剖宫产被一些产妇和医生视为更为安全稳妥的选择,以降低孕产医患纠纷的发生可能性。这也导致了中国社会的“剖宫产浪潮”愈演愈烈。随着越来越多的产妇选择剖宫产,产科医生对剖宫产手术越来越熟练,而自然分娩的助产技术却被逐渐忽视。
庞汝彦强调,中国需要创造一个促进自然分娩的社会环境和理念。为此,应该推广适合中国国情的助产适宜技术,普及规范的健康教育内容和方法,为降低不必要的剖宫产提供直接技术支持。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我们可以把畸高的剖宫产率降下来。
受卫生部委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自2010年起开展了一项为期五年的“促进自然分娩,保障母婴安康”的项目。该项目的实施已经在部门进行干预后取得了明显的成果,庞汝彦表示,最近一年的剖宫产率已经有所下降。
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解决一些问题。必须加强剖宫产知识和危害性的健康教育,包括对公众和医护人员的培训。从队伍培训的角度来看,当务之急是要做好助产士的培训工作,普及助产适宜技术。还需要改善助产士的收入分配政策和待遇,医院和卫生部门需要重新调配改善产科人员配置,增加产科医护人员数量,以提升产科服务质量。
国务院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党委书记饶克勤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指出,公立医院需要调整筹资方式和利益关系,形成可持续的筹资体制,才能实现公益性。还需要加快支付方式改革及组织变革,建立规范的监管体系,使医院以公益性为导向。
我们也需要更多地关注女性的健康。剖宫产对母亲的危害极大,一旦出现问题就可能造成永久性的生育困难。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女性的生育健康,为她们提供更加全面和专业的医疗服务。我们也应该加强对助产士的关注和支持,让她们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待遇,为母婴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