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明朝为何会盛行厂卫制度-历史上真实的

当人们谈及古代中国,尤其是明朝,可能首先浮现在脑海的是恐怖政治和背后的特务机构。而在这其中,锦衣卫、东西厂等特务机构更是为人们所熟知。长久以来,人们对于这些机构的历史背景、职能特点等了解并不深入,往往将它们简单地视为幕后黑手或特务组织。今天,我们将简要介绍这三大特务机构,以期给读者一个清晰的印象。

让我们从锦衣卫谈起。锦衣卫,这一由朱元璋建立的特务机构,最早是在洪武年间设立的。它的主要职能是侍卫皇家和缉捕刑狱。初期的锦衣卫,只是皇家的御林军,随驾出行,华丽夺目。但随着时间推移,它逐渐演变成为一个令人闻风丧胆的特务机构。

锦衣卫的首领称为指挥使,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这个机构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负责侍卫皇家,展现仪仗,随皇帝出巡;另一部分则负责巡查缉捕。其中,巡查缉捕是锦衣卫区别于其他禁卫军的特殊之处,也是其被人们牢牢记住的原因。朱元璋建立锦衣卫的初衷只是用于卤簿仪仗,但后来由于他需要维护皇权,感觉传统的司法机构使用起来不太顺手,于是将锦衣卫的保卫功能提升起来,使其成为皇帝的私人警察。

明朝前两代皇帝朱元璋和朱棣,由于其出身的特殊性,对皇权的维护有着强烈的欲望。这使得锦衣卫“巡查缉捕”的职能无限度扩大。在权力野心的驱使下,一旦遇到野心勃勃、心狠手辣的指挥使掌权,就会利用职务之便制造事端,打击异己或作为自己升迁的资本。在纪纲、逯杲、钱宁等人掌权时,恐怖氛围笼罩全国。北镇抚司大牢中关满了各种各样无辜的人们,死于锦衣卫酷刑之下的正直人士更是数不胜数。这种无节制的滥捕极大地影响了皇帝与官僚机构之间的关系,使百官、民众、军队与皇帝离心离德。

除了上述职能外,锦衣卫另一项著名的职能是执掌廷杖。廷杖制度始于明朝,是皇帝用来教训不听话的士大夫的一项酷刑。一旦官员触怒皇帝,就可能遭受廷杖之苦。这种刑罚对士大夫的肉体和心灵都是极大的损害。

在历史的长河中,虽然曾有万历帝派遣太监作为矿监税使,给地方带来困扰,但东厂的太监们却相对较为稳重。如张诚、孙暹、陈矩等人,他们的管理使得东厂狱中生出了青草。特别是陈矩,在处理“妖书狱”时公正无私,赢得了士大夫阶层的一致称赞。

历史总有其曲折的一面。在专权的“八虎”乱政的时期,东厂遭遇了巨大的冲击。以刘瑾为首的权臣杀害了东厂太监王岳,取而代之的人广设侦查人员,东厂的侦缉范围甚至扩展至全国。这一时期,东厂的番子在京城四处活动,他们谋取私利,常常罗织罪名,诬赖良民。朝廷官员也遭到了残酷的迫害,此时的东厂才真正地“威名远震”。

天年间,魏忠贤以司礼监秉笔的身份执掌东厂,他利用东厂屡兴冤狱,陷害正直大臣。魏忠贤党徒对杨涟、左光斗等官员施以酷刑,将其置之死地。他还加强了民间的监督,使得东厂的势力更为庞大。

东厂原本是皇帝为巩固皇权而设立的特务机构,却逐渐成为了宦官专权的工具。这一转变令人唏嘘不已。更令人讽刺的是,东厂大堂内悬挂的画像提醒着他们办案要公正无私,但实际情况却是他们常常滥用私刑,残害无辜。

在与锦衣卫的关系上,东厂后来居上。由于东厂的厂主与皇帝关系紧密,且身处皇宫大内,更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锦衣卫要向皇帝报告需具疏上奏,而东厂则可口头直达皇帝。在宦官权倾朝野的年代,锦衣卫指挥使甚至需要向东厂厂主下跪叩头。

再说到短命的特务机构——西厂,它的成立源于一次神秘案件。成化十二年,京城出现了“妖狐夜出”和妖道李子龙蛊惑人心的事件。为了了解宫外情况,皇帝令宦官汪直从锦衣卫中选拔人员出宫伺察。汪直抓住了这个机会,捕风捉影,为皇帝提供了大量所谓的“秘密消息”。于是宪宗组织了新的内廷机构——西厂。西厂的势力在短时间内极度扩充,甚至超过了前辈东厂。但在经历撤销与权力角逐后,逐渐远离了政权中心。正德五年,西厂作为一个临时产品,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了。

谈及皇帝与宦官的关系,虽然宦官有时会给朝政带来混乱,但皇帝们仍然愿意使用他们。这是因为宦官具有诸多优势:他们是皇帝的家奴,沟通方便;身为阉人,他们更忠心;相当数量的宦官文化水平并不低,可以作为皇帝的私人秘书;他们是后妃与外界沟通的主要途径;出于的内部需要,皇帝需要一个独立于官僚机构之外的势力供自己使用。只要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存在,宦官们就有他们的用武之地。这也是为什么宦官能够在中国历史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原因。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