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中国生乳标准不低为何却老是出问题?

从接连不断的问题食品事件,如三聚氰胺、瘦肉精、地沟油到染色馒头等,我们不禁对食品安全的现状感到忧虑。尽管相关部门屡有严厉打击的行动,但问题仍如按下葫芦浮起瓢,让人不禁要问,究竟如何整治才能根治这一问题?

继“追问保障房”之后,人民网强国论坛与社会版联手推出的“追问·民生”系列策划,针对“食品安全”问题展开深入。我们邀请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参与在线访谈,与网友通过论坛、微博等互动平台共同交流,深入当前食品安全问题的症结与解决之道。

在中,我们首先关注到“标准”问题。陈君石院士,中国疾控中心营养所研究员对此进行深入。标准制定过程中需经过多次“拍板”,包括起草后提交给标准审评委员会、主任会议以及卫生部的行政审查。任何人或部门都可以提出制定标准的建议,但最终决策权在于相关部门和专家团队。

对于公众对食品安全的质疑和误解,陈君石院士提出应加强风险交流,即所有与食品安全相关的利益方进行交流,包括专家和消费者之间的双向沟通。遗憾的是,目前我国的风险交流基础仍然薄弱,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为此,应加大风险交流的力度,同时建立一个具有公信力的平台,提供食品安全科学知识。

针对公众对降低食品风险的呼声,陈君石院士指出,我国已成立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消费者应避免追求零风险的不现实目标,通过风险评估制定标准,专家的风险评估可帮助判断什么样的风险是可接受的。

雷晓凌主任针对广东牛奶超标事件进行了回应。他认为公布结果是改善事态的开始,同时指出标准的制定是参考国外情况并考虑国人牛奶消费量来设定的。公开说明平均消费量、危害程度以及与其它国家的对比数据有助于减轻公众恐慌。对于未来如何避免类似情况,雷晓凌建议企业应每一批都进行检测。

对于食品安全监管问题,雷晓凌主任认为如果国内食品监督能达到出入境监督一样的力度,效果可能会更好。同时他也强调,及时公布检测结果是对消费者的负责,也是改善食品安全状况的重要一步。

在这场关于食品安全的追问中,专家和消费者都在积极寻求解决方案。我们期待相关部门能加大监管力度,企业能负起社会责任,消费者也能获得更多关于食品安全的信息和知识,共同构建一个安全的食品环境。针对被曝出问题的企业可能出现的漏检情况,我认为可能是由于检测过程中出现了差错。但实际上,机器检测出现差错的几率是相对比较低的。对于出口产品,肯定每一批都会经过严格的检测,并且检测结果也会被详细记录。如果每一批产品都能被认真检测,那么漏洞也就能被有效堵住。

关于的检测,蒙牛声称检测了25个批次,其中只有1个批次有问题。其他企业的产品情况如何,大家都非常关心。有专家建议对所有乳企进行普查并公布结果,我也认为这个建议是有必要的。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出口到国外的食品与国内销售的食品,质量是否真的有很大差别呢?据雷晓凌所说,确实存在很大差别。如果国内食品的监管部门能够像出入境监管部门那样严格监督执行,那么国内食品的监管效果也可能会很好。出入境的监管要求非常高,双重检测机制也确保了食品的质量。

对于公众对食品添加剂的恐惧心理,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罗云波表示,这主要是由于非法添加所造成的误解。食品添加剂如果严格按照标准使用,不仅能够保证安全,还能发挥积极作用。人们从媒体上了解到的食品安全事件属于小概率事件,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掉以轻心。对于食品添加剂,我们应该正确认识,不要将其视为。实际上,添加剂在食品工业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例如,防腐剂能够控制食品中的致病菌,保证我们的安全。

关于转基因食品的问题也备受关注。罗云波表示,对于已经上市的产品来说,转基因黄豆在营养和外观上都优于非转基因产品。转基因食品是经过安全评估的,所以安全问题不必担心。实际上,杂交育种的基因交换更不可控,从某种程度上讲,可能比转基因食品更不安全。

针对提高奶价和成本分担的问题,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所副所长王加启和中国疾控中心营养所副主任王君表示,大家都在抱怨没有好牛奶。但如果企业不提高好牛奶的收购价格,农民就不会愿意增加投入,很难生产出好牛奶。要解决根本问题,必须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关于生乳标准的问题,王加启介绍到,由于不同国家的奶业发展程度不同,生乳的标准也有很大区别。发达国家的奶业标准以安全为主体,而发展中国家的标准除了安全指标,还会兼顾质量指标。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生乳标准通常会低一些。但无论如何,确保食品安全和质量是首要任务。在中国的标准体系中,我们的标准与发达国家的水平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放在发展中国家的背景下看,我们的标准又可以说是走在前列的。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对于牛奶质量和安全的要求提高,是否必然导致成本上升,以及这个成本应该由谁来承担。

对于牛奶质量和安全的提升,王加启认为这确实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而问题的核心在于,整个奶业利益链中,谁来承担这部分增加的成本。目前,大家对于好牛奶的稀缺性有着共同的抱怨,但如果企业不提高好牛奶的收购价格,农民就缺乏增加投入的动力,好牛奶的生产便难以实现。据了解,在发达国家,牛奶质量和安全相对较好,企业在其中起到了主要的推动作用,建立了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是解决奶业发展中的根本性问题的关键。

那么,如何提升乳制品的安全保障能力呢?对此,王君认为企业首先要做好自律。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企业标准,从食品原料、生产过程、人员操作等各个环节严格把控,包括食品出厂前的自检。监管部门也要依法认真履职,对整个食品安全链条进行严格的监管。行业协会在这个过程中也要起到领军和导向的作用,引导企业走向更好的发展方向。

面对网友的提问,为什么中国的奶业总是出现毒奶、毒奶粉的问题?实际上,根据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我国蔬菜、畜产品、水产品检测的合格率均在96%以上。为什么公众的感觉与这些数据存在落差呢?这可能需要我们深入。对于标准制定过程的透明化问题,也需要我们反思。标准的制定是否有时会基于保护企业利益而降低要求?这是公众普遍存在的疑虑。标准的制定过程需要更加公开透明,让公众了解并参与到标准的制定过程中来,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公众的信任。

中国的奶业在质量和安全方面已经在逐步改进,但仍然需要企业、监管部门和公众的共同努力。只有建立起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加强监管和行业标准制定过程的透明化,才能让人真正放心。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