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高:大秦帝国的掘墓人
对于赵高,不少读者都如雷贯耳。这位历史人物可谓是臭名昭著,他在秦帝国衰颓的历史进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如果没有他的煽动和误导,大秦帝国或许能够扭转乾坤,成为像汉、唐那样长命的朝代。但历史没有如果,只有结果。赵高以其野心勃勃的行为,改变了大秦帝国的走向。
一、出身卑微,逐入帝心
赵高的恶劣行径甚至连史书都为之不屑记载,他的生平只能在《本纪》、《李斯列传》、《列传》等篇章中略见一二。据《蒙恬列传》记载,赵高兄弟数人皆出生于“隐宫”,其母曾因触犯刑法而遭受身体残缺。尽管没有明确记载赵高是否为宦官,但他的出身背景无疑是卑微的。赵高并未因此放弃,他自学秦法,不仅精通法律,还擅长书法,写得一手好字。凭借这些才华和努力,赵高得到了秦始皇的赏识。
尽管只是中车府令这一不高的职位,但赵高逐渐成为了秦始皇的心腹。他不仅有机会翻阅皇帝的文案,还负责教导公子胡亥判案断狱。此时的赵高开始布局自己的野心,他逢迎献媚,博得了公子胡亥的欣赏和信任。他也不忘在秦始皇面前献媚,尤其是当秦始皇征求群臣意见时,赵高的奏折往往能赢得皇帝的欢心。赵高的精明之处在于他能猜透秦始皇的心思,并将其表达出来,从而赢得皇帝的信任。
二、权谋天下,野心膨胀
赵高不慎触犯秦法,虽未详知其罪名,但几乎被处死。秦始皇因看重他的才干和勤恳,赦免了他并恢复了他的官职。这次经历使赵高更加谨慎,同时也意识到控制皇帝的重要性。他发现只要操控皇帝,便能掌握天下大权。于是,一个胆大包天的计划在他心中形成。
秦一统六国后,秦始皇的身体日渐衰弱,每天都要处理繁重的公文。随着病情恶化,秦始皇知道自己的大限已到。赵高被召到身边,负责代拟给长子的遗诏,立扶苏为储君。赵高与扶苏不合,担心扶苏继位后对自己不利,而胡亥是自己扶持的更容易控制。于是,赵高暗中扣压了遗诏。
秦始皇驾崩后,赵高带着扣压的遗诏劝说胡亥取而代之。在得到胡亥的同意后,他又劝说李斯参与篡改遗诏的行动。李斯被赵高的话打动,最终决定与赵高一起矫诏立胡亥为二世皇帝。为了消除后患,赵高又以秦始皇的名义赐死扶苏和蒙恬。至此,赵高已深入帝心,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
赵高是一位极具野心和权谋的人物。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智慧逐步获得秦始皇和胡亥的信任,成为秦帝国的核心人物。他的野心和贪婪最终导致了秦帝国的灭亡。赵高的故事不仅揭示了权力和野心的诱惑,也提醒我们忠诚和正直的重要性。三、奸臣赵高:野心勃勃终致悲惨结局
赵高掌握大权后,首当其冲的目标便是蒙氏一族。他日夜诋毁蒙氏,千方百计寻找他们的过错,最终蒙恬、蒙毅兄弟惨遭不幸。赵高并未因此罢手,他又将矛头指向李斯父子。尽管李斯已洞察赵高的阴险狡诈,并提醒二世防范,但那时的赵高权势滔天,将李斯等大臣囚禁,最终李斯被处以腰斩之刑。临死前,李斯预见了秦朝的末日:“如今反叛者已占据天下半数,而秦朝仍懵懂不觉,以赵高为佐,我必见寇贼攻入咸阳,麋鹿在朝廷游荡。”
赵高的手段更为狠毒,他不仅唆使胡亥诛杀自己的兄弟,而且以种种罪名铲除大秦的贤臣。眼见反抗势力壮大,为避祸端,赵高与弟弟赵成、女婿阎乐密谋弑君政变的计划,逼迫秦二世胡亥自杀。赵高掌握了朝廷大权后,欲宣布登基,但因群臣不服,只得另立王室成员子婴。但由于秦的力量已大不如前,子婴只得放弃帝号,复称秦王。
子婴明白自己这个“王”并非真正的王,而是受赵高控制。于是他与贴身宦官韩谈密谋除掉赵高。最终,赵高的阴谋被揭穿,他被杀掉并灭其三族。
赵高阴险、狡诈、残忍,堪称老奸巨猾。有人猜测赵高之所以引发秦朝内部争斗、杀尽秦朝宗室、灭亡秦朝,是因为他的志在复仇。但这种观点在笔者看来并不准确。赵高虽然姓嬴,但他的野心并非光复赵国,而是成为他敬仰的皇帝。一切的起因源于赵高曾犯下的重罪。赵高犯下罪行后,虽侥幸逃脱一死并恢复官位,但他看到了秦帝国最致命的漏洞——皇帝之位。他长袖善舞,依附帝国最高统治者,复仇的执念远比不上对权势的渴望。赵高颠覆了大秦的统治,但最终他的下场极为悲凉,为他人作嫁衣,令人唏嘘不已。
赵高的故事是一段沉重的历史,他的人生轨迹充满了阴谋、权力和野心。他的行为虽然令人愤慨,但也让我们深入思考权力的腐败和人性的复杂。在这个充满权力斗争和野心的世界里,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避免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