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医患纠纷频发致部分医学生畏惧学医

微微健康网消息:医生这一看似体面的职业,在当今社会的吸引力却大不如前。近期,复旦大学公布了一项调研结果,揭示了医患纠纷频发对医学生及家长产生的深远影响。

调研结果显示,历时五个月的访谈揭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由于医患纠纷的频发,许多学生和家长对学医产生了迷茫、排斥乃至畏惧的心理。这一状况导致优秀生源更倾向于选择经济、金融等看似更有“钱景”的专业,而非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攻读医学专业。尽管医生这个职业在外人眼中看似光鲜,但其背后的艰辛和付出往往得不到应有的认可。

不仅如此,专家指出,当前医学生培养质量整体水平的下降是一个更为严峻的问题。在专家看来,医学教育正面临巨大的挑战,必须寻求变革。

一位正在实习的复旦大学医学院学生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实习期间,几乎全部时间都在医院,耳闻目睹的医患纠纷让我深感五味杂陈。”她表示,尽管大多数情况并未造成严重后果,但心中的失望和迷茫已然生起,甚至考虑转行从事与医学相关但避免直接面对患者的工作。

调查进一步发现,多数医学生对未来的职业选择心怀担忧,希望在就业时能够进入“好的医院、好的科室”,避免高风险科室。学医的周期长、压力大、待遇低,还要承担风险,这使得许多年轻人心理不平衡,对医生职业产生疑虑。

上海第九人民医院的冯希平教授表示,不合理的医院和医生考核标准,使得年轻医生在初入行业的几年里便要承受巨大的压力。这些压力不仅来自于工作本身,还来自于生活,如买房、结婚等。耳闻目睹这些压力,往往让家长和学生对职业选择感到迷茫。

为了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厦门大学宣布将招收免费医学生。冯希平教授认为,吸引优秀生源并不只是通过优惠措施那么简单。医学是一个需要奉献和乐趣的行业,应该吸引那些对医学充满热情和兴趣的人。

在复旦、上海交大等高校,尽管临床医学专业的招生分数持续上升,但仍存在生源质量问题。在某些医学教育资源较薄弱的地区,大量招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源质量。而在黄钢等专家看来,医学人才难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问题更为紧迫。医学教育的变革和质量的提升已成为当务之急。

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医学教育需要寻求变革和创新。我们需要培养更多对医学充满热情和兴趣的人才,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教育和培训资源,让他们能够成为未来的医学领袖和专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社会的健康和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医学教育模式变革:人文精神的融合与实践能力的提升

近日,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的成功举办令人印象深刻。这次竞赛不仅仅局限于内、外、妇、儿等专业的基本检查、手术缝合等技术,更是引入了医德医风与医学人文素质等重要内容。这次竞赛项目多样,全面涵盖了医学技术的方方面面,同时也体现了现代医学教育对于人文精神的高度关注。

面对人体器官的模具,医学生需要像对待真实的患者一样,运用鼓励的眼神和语言进行沟通。这背后的理念是:做医生,看病和看病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疾病只是人体的一部分,而患者是一个拥有不同价值观、社会经历和情感反应的整体。只有全面考虑疾病和患者的整体情况,才能成为优秀的医生,并改善当前不和谐的医患关系。

这一竞赛的举办,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国内医学教育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在经历了扩招和滥招之痛后,医学教育正在逐渐走出浮躁。如今,医学教育开始重新关注基础的临床技能和临床思维训练,改变过去那种医学生只会读书、写论文,缺乏实际临床经验的状况。

上海地区率先实施了临床医学教育改革。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在招生规模上进行了调整,从900人减少到600人,其中临床专业仅300人。学生们在临床课程上的实践机会大大增加,甚至可以四人一组,共同操作标本进行“练刀”。

医学和人文素质课程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复旦大学为医学生开设了六个模块、150多个通识课程,涵盖了交流学、社会学、国际政治学、艺术欣赏、音乐等领域。这些看似与医学无关的课程,实际上可以帮助医学生更好地与病人交流、沟通,并学会尊重他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黄钢教授更是亲自为学生开设了一门“名画中的医学”,从名画的角度医学进步史和医学观念,强调医学的本质是人文精神而非科学。

这一系列的改革举措旨在培养既具备高超医术又具备人文精神的医学人才,这对于改善医患关系、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医学不仅仅是一门技术科学,更是一门关乎人类生命与健康的人文学科。将人文教育与医学技术相结合,是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