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尽管难以启齿,却是一个极为严肃且深入人心的议题。其严肃性源于它与我们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本质紧密相连。
早在两千年前,儒家经典《孟子》虽未明确提及“食色性也”,但这句流传甚广的语句实际上出自其他文献,却能在儒家经典中占据一席之地,足见其重要性。这句话不仅是对人性的直接阐述,更是对生存与繁衍这一生命活动的高度概括。正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所述,生存和生理需求是人类的基本需求,而性行为正是满足这些需求的重要方式之一。
从古老的伊甸园传说到东方的女娲教诲,再到更为神秘的传说,如后稷的诞生故事,这些传说背后都隐藏着食色性也这一本质。它们反映的是人类最原始、最直接的本能。在这些传说中,我们可以想象在文明尚未开化的时代,人们坦诚相待,追求繁衍后代的基本需求。
历史的发展使得人类逐渐脱离了这种原始状态,群婚制度的出现就是一个明显的转折点。这种制度源于母系社会的生产方式,反映了早期人类社会对生育的极度重视。在这种背景下,男性逐渐掌握了权力,但发现女性的性能力几乎无限,这让他们心生恐惧。这种恐惧源于对生育控制权的担忧,因为主动权实际上掌握在女性手中。
庄子的道德经中提到了女性产道的奇妙之处,进一步强调了女性在生育中的主导地位。而道家提出的“采阴补阳”的理论则为男性壮胆,却遭到了儒家的攻击。儒家强调女性无性即为德,这一观念在权力掌握后形成了长达五千年的迫害女性的理论。这种对女性的压迫不仅伤害了女性,也间接伤害了男性,因为性是相互的。
尽管有种种理论和观念试图压制人们对性的真实感受,但人并非草木,食色性也是无法否认的事实。正如另一种说法所说,上帝创造了男人来改造世界,也创造了女人来改造男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对性的讨论非常含蓄。这种含蓄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甚至在文学作品中也常常以含蓄的方式表达。
这种含蓄的传统文化在某些场合下显得尤为有趣。比如一个干部在调研计划生育工作时,村民的回答充满了含蓄与幽默。再比如文学作品中对夫妻房事的描述常常以“一夜无话”概括,或在一些经典作品中以间接的方式提及。性文化是难以被经典和教条所完全禁锢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性的真实感受和对它的讨论是不可避免的。
尽管话题难以启齿,但我们必须正视它、理解它。它是人类生存和繁衍的基础,也是我们作为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需要更加开放、坦诚地讨论,以促进人类对自身身体和性需求的更深层次的了解。从古至今,性这一生活必需的工作似乎总是难以压制。尽管历代统治阶级为其编织了各种外衣,试图约束人们的内心欲望,但人们内心深处的梦想始终无法被彻底压制。越是压制得深,反抗的力量便越强大。即便是被誉为道学先生、文学大家的大家也不例外。
传说中,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被认为是爬灰的缔造者。在《西厢记》中,红娘为张生与崔莺莺牵线搭桥,成就了二人的野合情缘。秦可卿与她的公公贾敬、朱熹与丽娘的故事也为人津津乐道。这些故事似乎都在传递着一个信息:和尚可以拥有的,我们为何不能?难道只允许当官的享乐,而我们普通百姓却要被剥夺基本的权利吗?性是无法被彻底压制的,即便将其与挂钩也无法改变这一事实。
前文提及的《西厢记》与《聊斋志异》等作品直接描绘了与传统性道德的抗争。在封建制度下,这种抗争往往以失败告终。如同《水浒传》中的武松杀潘金莲、杨雄杀妻的情节一样,个体往往成为这种压抑制度的牺牲品。这种压抑的性文化持续了二千多年,虽然也有尾生之类的英豪敢于追求真爱,但代价往往惨重。
幸运的是,我们生活在一个大翻身的时代。人们开始欣赏更加多元的文化表达,包括港台地区的朦胧片以及日本的动作片。网络上充斥着各种性感的元素,作家们也开始更多地描绘真实的性体验。这就像饥饿多日后突然遇到美味佳肴,人们有可能因此陷入过度放纵的境地。
自然有人站出来对这种现象进行规范和管理。如何管理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一方面,人们长期缺乏相关的知识;另一方面,过于严格的管理反而会激发人们的猎奇心理,使事情更加隐秘,反而引发更多人想要真相的欲望。治理这一问题,或许可以借鉴大禹治水的智慧。对于这种现象级的存在,打压并不是解决办法,合理的引导和疏通才是关键。毕竟,我们无法离开这个话题,就像无法离开水一样。
对此,我持开放的态度。何必过于拘泥理论呢?下班回家之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选择。让我们尊重彼此的差异,共同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