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我国农村住校生心理健康整体堪忧

农村留守儿童的困境:寄宿学校的挑战与期望

在遥远的农村地区,孩子们在孤独中度过每一天。近日,《中国农村住校生调查报告》揭示了这些孩子们面临的深层次问题。这份报告由教育公益组织歌路营发布,是我国对农村寄宿制学校问题进行的首次全面研究。其中涉及的内容,引人深思。

在报告中,特别强调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问题。孤独感笼罩在他们的心头,每周日的下午,是他们最思念家人的时刻。像湖北的小梅一样,许多孩子都需要走数小时的路程去学校。他们的父亲外出打工,母亲忙于农活,留下孩子们孤独地与爷爷奶奶生活。

报告中揭示的不仅仅是孩子们的孤独感,还有他们的负面情绪困扰。《报告》指出,超过半数的孩子感到负面情绪困扰严重,而这背后的原因则是寄宿制学校生活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学习时间过长,课余生活与休息时间被压缩,是目前农村寄宿制学校时间分配存在的最大问题。老师们每周的课时数已经超负荷,课余活动的资源匮乏,体育器材严重缺乏,这都使得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变得单调乏味。

《报告》还提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数据:十年间学校数量减少了近三分之一,基础教育阶段近六成学生是留守儿童;孩子们上学距离远,住宿条件差;寄宿制学生的平均身高和体重都比同龄孩子低。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农村地区实行集中办学后带来的挑战。虽然集中办学解决了学生上学远的问题,但农村寄宿学校的快速发展却暴露了一些突出的问题。

那么,为什么学校难以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呢?一方面,农村学校师资配备不足,老师们每周的课时数已经很多,还要备课、批改作业,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组织课外活动。另一方面,学校没有改善寄宿学生课余活动资源的经费,没有像样的教学设备,体育器材也严重缺乏。出于安全考虑和学校场地的限制,一些运动如踢足球、打篮球等被禁止。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孩子们课余生活的单调和乏味。

金燕娜教授,来自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深入了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问题。她指出,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快速成长阶段,对他们来说,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如果过分强调学科学习,可能会给他们带来无法承受的压力。特别是在寄宿制学校,孩子们面临着一系列独特的挑战。

一名住校生深情地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当他二年级时,父母外出打工,他被迫住校。起初,他感到极度不快乐,孤独感如影随形。他疑惑父母是否遗弃了他。通过与室友的交流和时间的流逝,他逐渐理解了父母的苦衷。如今,他已学会独立生活的基本技能,如叠被子、洗衣服。这是寄宿制学生常见的心理历程。

《报告》揭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寄宿制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近半数的孩子经常受到负面情绪的影响,超过六成的孩子感到孤独。在调研中,学校管理者和老师们对此表现出分歧。一些人认为孩子们刚开始不适应,但几周后就会好转;另一些人则担忧孩子们面临的孤独、内向等问题,却没有有效的解决办法。

心理辅导老师的缺失成为学校面临的一大难题。尽管教育部强调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许多学校甚至全县都没有专职的心理老师。学校管理者们反映,等待分配心理老师并不现实,遇到学生心理问题,他们往往束手无策。学校无法完全替代家庭的作用,特别是对于那些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外出打工,孩子们长时间无法见面。当孩子们遇到问题试图联系父母时,往往得不到回应。

除了心理问题,寄宿制学校的宿舍环境也令人堪忧。“挤、险、臭、难、秃”是宿舍的真实写照。宿舍斑驳的墙面除了管理规定、作息时间和学生名单外别无他物,甚至大部分宿舍都不挂窗帘。高年级女生在宿舍换衣服成为大问题。不少女孩表示已经习惯了在门与墙之间的三角地带换衣,以避免被窗外的人看到。

《报告》还指出,许多寄宿制学校存在两个孩子共睡一张床的现象。集中办学后,需要住校的学生增多,家长出于安全和方便的考虑,都希望孩子住宿。宿舍的拥挤只是问题的一部分。护栏低、气味臭、上厕所难、室内装饰缺乏等问题也普遍存在。对此,有心理专家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一定的空间距离,否则会产生不适。对于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学生来说,长期和同学睡在同一张床甚至同一个被窝里,对他们的性心理发育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寄宿生的饮食营养搭配也不容忽视。一些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在食堂的饭菜选择有限,营养搭配不合理。例如,广西某寄宿制小学的方然同学中午只吃了一点土豆拌饭就去玩了。面对调查人员的问题,“怎么只有一个菜?”他羞涩地笑笑,“还发了一个鸡蛋,但不爱吃。”由于营养不足,寄宿制学生的平均身高和体重都比同龄孩子低。这不仅影响孩子们的身体健康,也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这些问题亟待我们关注和解决。探访歌路营:国家膳食补助背后的学校营养困惑

随着歌路营的走访深入,我们发现了一个与国家膳食补助息息相关的现实问题。每天国家为学校提供的3元膳食补助,在各校的用途却大相径庭。有的学校用来购买新鲜的蛋奶,有的用来购买肉类,还有的与其他伙食费用一起统筹安排。这种差异的使用背后,实则折射出了诸多校长的共同困惑:如何合理支配这3元,让农村孩子吃得营养、吃得健康?

面对这一问题,校长们普遍感到困惑和无助。他们反映,农村孩子普遍对蛋奶类食物不感兴趣,导致这些食品常常成为被浪费的对象。当被问及哪些营养成分是孩子最急需、哪些食物富含锌、铁、钙及维生素时,老师们坦言自己“完全不懂”,如果还要考虑这些专业问题,他们更不知如何为学生配餐。

深入了解后,我们发现这些校长们面临的困境远不止于此。他们首先没有意识到营养搭配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只要学生能吃饱就满足了。更何况,学校缺乏懂营养的专业老师,无法为孩子们的饮食提供专业的指导。学校若要统一配餐,受食材种类和成本限制,难以满足每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这样一来,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确保学生的饮食营养成了摆在各校面前的一大难题。

歌路营的这次走访揭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国家的膳食补助下,学校仍需在营养教育、专业指导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以确保每一分补助都能用在刀刃上,真正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助力。这不仅需要学校层面的改变,更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参与,让营养教育走进校园,走进每一个家庭。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