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历史上真实的摸金校尉与“鬼吹灯”现象
随着去年网剧《鬼吹灯》系列的热播,摸金校尉这一神秘职业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关注。今天,让我们一同探寻历史上真实的摸金校尉以及那令人匪夷所思的“鬼吹灯”现象。
说到“鬼吹灯”,或许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小说中的描述:古人在盗墓时,需在墓室东南角点燃一盏灯。如果灯突然熄灭,就意味着鬼祟在作怪。如果我们从科学的角度来解释这一现象,其实原理非常简单。
在昏暗的墓室里,由于氧气不足,盗墓者点燃一盏灯的目的是为了照明、减少氧气消耗以及揭示一种玄妙的自然现象——如果灯突然熄灭,那就意味着氧气不足,盗墓行为必须暂停。这与人们进入长期未开启的地窖前点燃蜡烛探测氧气含量的原理是一样的。
那么,为什么盗墓者要把这盏至关重要的灯放在墓室的东南角呢?除了封建迷信的解释外,这背后还蕴含着古代葬俗和人体力学的原理。古代墓葬大多坐北朝南,墓门通常朝向南方。考虑到盗墓的便利性,盗墓者往往会选择从墓门这一薄弱点入手。在开启墓门后,由于人体力学原理,盗墓者往往会用右手持有珍贵的照明工具。灯被放置在东南角的几率最高。
接下来,让我们来聊聊摸金校尉这个民间传说中非常神秘且有钱途的职业。历史上的盗墓非常流行,几乎各个阶层的人都有可能成为盗墓者。除了部分出于政治复仇的动机外,大多数盗墓活动的目的都是为求财。由于厚葬之风的盛行,墓里往往有许多宝藏,这也使得摸金校尉这个职业应运而生。
中国的厚葬之风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从周代末年的最早盗墓记录,到各个朝代的此起彼伏,一方面体现了人们对死者的尊重和对享乐的追求;另一方面也催生了大批的盗墓者和专业的盗墓技术。
专业的盗墓技术可分为南北两派。北派擅长“巧力”,注重盗洞的位置和形状的选择,以及发掘器械的使用;南派则更注重“巧技”,尤其是风水知识的运用。无论是哪一派,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快速准确地找到大墓并获取其中的宝藏。
面对墓主人的防范措施,如巨石头砌墙和墙内充填细沙等,摸金校尉们也不得不不断升级他们的技术和工具。这种造墓与盗墓的军备竞赛一直持续着。
摸金校尉和“鬼吹灯”现象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科学知识。通过对这些内容的了解和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人类对于死亡、财富和神秘现象的观念和态度。长久以来,墓室之深邃,难以开启,不仅费时费力,还容易被发现,让盗墓者不得不三思而后行。一种更为巧妙的墓葬防范方式逐渐出现。
第二种墓葬防范手段便是设置机关。这种策略在众多的笔记小说中屡见不鲜。如《太平广记》引《酉阳杂姐》载有一伙盗贼挖掘古墓的故事。进入墓道时,箭矢如雨般射出,射杀数人……盗贼们被迫投入石块,每投一次,箭矢便射出,如此反复多次后才得以进入。更有甚者,开启墓门后,墓内出现木人数十,张目运剑,又有铜人出现,家中仿佛有击鼓声响起,令盗贼们惊惧不已,最终不敢继续前进。此类机关的设置,无疑增加了盗墓的难度和危险性。
除了死人的防范,活人也会竭尽全力保护墓葬。因为谁都不想在自己死后被打搅。历代的法律对盗墓行为的惩治都极为严厉,动辄以死罪论处。社会舆论对盗墓行为也是毫不留情,历朝历代的文献中,都不乏盗墓者遭遇恶报的志怪故事。
这些防范手段和法律的惩治,主要对付的是小型盗墓团伙。在古代,真正的盗墓主力军其实是所谓的“官盗”,他们才是真正的“摸金校尉”。这些“官盗”发动时,往往席卷大地,无墓不掘,民间小贼望尘莫及。
“摸金校尉”并非一般人所能担当,它指代的是官方盗墓贼。历史上著名的官方盗墓团伙多为军阀,他们手下的弟兄跟随谋生,军费从何而来?自然是通过盗大墓。如曹操、孙殿英等军阀,无不以此取财。
实际上,两汉之际,官方半官方的盗墓行为已不少见。曹操并非“官盗”的开创者,但他的行为比较突出。陈琳帮撰写的讨曹檄文虽有所夸张,但也能反映出一些事实真相。曹操在盗墓时往往亲临现场,这既与他的个人爱好有关,也因为他早年就已从事盗墓活动。曹操还设置了专门的盗墓机构,并发明了“摸金校尉”和“发丘中郎将”两个专业军职。
“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这些名称很可能只是戏言或陈琳杜撰嘲讽曹操的言辞。至于曹操的盗墓手法,简单粗暴,与孙殿英破坏墓的手法如出一辙。发动军队肆意破坏,中原各地的众多大墓都遭到了空前破坏。
盗墓贼也担心自己死后遭遇同样的命运,因此提倡薄葬,并在墓葬外形上尽量低调。据《三国志·魏书》记载,曹操在公元218年颁布《终令》,表示陵址要选在贫瘠之地,“平地深埋,不封不树”,陵内无藏金玉。即便如此,曹操的墓还是没能逃过盗墓贼的劫掠。
有曹操的榜样在前,“官盗”自然是层出不穷。唐末五代的军阀温韬,被称为“摸金校尉”中的无冕之王。据《唐书·温韬传》记载,温韬曾发掘境内所有的唐朝陵墓,取走其中的珍宝。
两宋时期,随着宋室南迁,金人扶持的傀儡伪齐政权更是公然设置了专司盗墓的官职“淘沙官”,这是一个盗墓机关,发掘了大量官私墓葬,为金人敛财立下汗马功劳。
近代的“官盗”例子中,不得不提民国军阀孙殿英。他至少有两项重大进步:一是开墓用上了;二是给盗墓套上了理直气壮的理由。孙殿英自称祖上是抗清殉国的名臣,“满清杀我祖宗三代,不得不报仇革命······像这样的人(满清统治者),都被开棺戮尸,我虽不才,亦知道佛经有言‘以彼之道还施彼身’”。这样的理由和行动使得他的盗墓行为更加嚣张和肆无忌惮。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现古发掘与古代官盗有着本质的区别其目的并非为了私利而是为了研究历史和文化保护人类遗产。因此不能将现古发掘与古代官盗混为一谈。现古并非“摸金校尉”的探险之旅
考古学,这门探寻古代人类社会实物遗存的学问,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挖掘与寻宝。它是一门以实物资料为依据,深入研究人类历史的综合性科学。在考古学中,对古墓的发掘与研究,都是出于对历史真相的追求,绝非像盗墓那样为了售卖随葬品谋取不义之财。
对于考古发掘而言,每一次的挖掘都是对历史的一种保护和传承。发掘出的文物,大都受到严格的保护,成为各级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文物在博物馆中与公众见面,让人们近距离感受历史的魅力。而那些考古遗址,经过精心复原,更是有望成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甚至跻身世界级人类遗产的行列。
考古与盗墓,就像光明与黑暗,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如果说盗墓是偷挖乱采的破坏行为,那么考古则是科学、系统的发掘过程。就像动物学家研究动物,绝不是偷猎虐杀;就像医学研究人体,绝不是贩卖器官。考古的本质是对历史的尊重和保护。
在考古发掘的过程中,我们也充分考虑到在世之人的情感因素。以明清两朝为例,由于其历史年代晚近,后人众多,涉及深厚的民族感情,除非遇到特殊情况,我们的考古人员不会主动发掘皇家陵寝,这是我们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生命的敬畏。
现古已经超越了简单的“摸金校尉”式的探险。它是一种科学、系统、尊重历史的研究行为。在考古的每一次发掘中,我们都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生动,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