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药贩盯小医院漏洞 非法贩药网站死灰复燃

药品回收与交易的隐秘世界:网络、医院与医保卡

当你搜索“北京收药”,无数的药品回收与交易信息即刻跃入眼帘。这些充满神秘色彩的业务背后,隐藏着一条不为人知的药品流转链。从曾经满街的小广告到如今转为更为隐蔽的网上交易,药品回收与贩卖并未销声匿迹。相反,它们只是改变了形式,继续在网络与现实世界中游走。

过去那些熟悉的“职业收药人”,如今已不敢轻易打出牌子或贴小广告。他们并未停止行动,而是悄悄潜伏在小医院周边,紧盯着那些手持医保卡的病人。他们瞄准的是那些门诊特殊病人,也就是拥有特殊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等的病人,他们的医保卡能够为他们带来更大的利润。他们甚至愿意租借医保卡,每月支付高达五百元的费用。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利益链条?又隐藏着怎样的风险?这不仅仅是药品的问题,更是涉及到每一个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大问题。

在网络的世界里,曾经被打击的药品回收与交易开始变得更加隐秘和嚣张。曾经的药品回收公司和药房已经转型为在网上建立主页的医药公司和大药房,吸引各地的零散收药人前来交易。他们将收购来的药品通过网络销售到全国各地,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非法贩药网络。这个网络的规模之大、影响之广令人震惊。来自丰台法院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去年就有涉及三级贩药网络的七十多起案件被审理。现实的查处工作却困难重重,难以有效遏制这一现象。

在医院附近,尤其是老年人扎堆的医院,这些收药人的身影仍然可见。他们时而低声询问过往的病人是否有多余的药品愿意出售,时而主动搭讪那些刚刚从医院取药的病人。他们不仅提供药品回收服务,更以高价诱惑那些急需现金的病人出售自己的药品。这种交易看似简单,却隐藏着巨大的风险。药品的质量如何保证?过期药品如何处理?这些问题都让人忧心忡忡。在这个看似繁荣的药品回收市场中,真正受到威胁的是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在这个看似隐秘的角落里,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问题:如何确保人们的用药安全?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在这个看似普通的药品回收与交易中,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和挑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揭示和解决。记者曾听闻,有老人家曾经罹患风湿性关节炎,经过几年的治疗,病情已得到控制,于是对医保是否涵盖“门特”待遇产生好奇。在咨询收药人后得知,风湿性关节炎确实在“门特”范围内,但每三个月需进行一次化验检查。一旦病情稳定,可能不再享受该待遇。当收药人进一步询问是否愿意将家人的医保卡出租给他时,记者震惊了。

原来,除了收药之外,这个业务还包括租卡。记者疑惑地询问如何使用非本人的医保卡,收药人解释称只要有病情记录和药方就可以。他表示大医院对此管控较严,但在一些小医院或社区医院,管理较为宽松。只要药量不大,通常可以借用他人的医保卡购药。他进一步提议,可以一同前往医院,卡由记者保管,这样既方便又真实。

经过计算,记者发现租借医保卡取药的利润相当可观。以治疗风湿病的药物为例,每次开药费用约600多元,若收药人每月租借三次,几乎可拿到近2000元的药品。而成本仅为每月的租卡费用500元和部分自付费用约200元,合计大约只占总费用的三成左右。这意味着利润远超收药人收购药品的成本。

那么这些药品最终会流向何处呢?收药人透露,他们通常将药品积攒到一定数量后,会出售给一些药品回收公司或药房,再由这些公司转售。当记者尝试在网上搜索北京地区的药品回收公司时,发现许多相关网站出现。这些公司的主页设计看似专业,甚至提供在线咨询的客服QQ。记者尝试联系了一家名为“昊天大药房”的公司进行咨询。当被问及药品收购价格时,对方表示如果数量够大价格会有所提高。至于交易方式,他们选择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模式进行上门取货。然而当记者询问公司地址时却被告知不能透露具体方位,表示只有业务达到一定规模后才会有专人联系。这引发了记者对于药品回收行业的合规性和透明度的疑虑。

进一步深入调查后记者发现这些回收药品的公司在网上零散销售的同时还向一些小药店供货。这些公司的客服人员会向记者推荐一些高利润的药物如波立维、拜新同等并表示都是医保药价格可以超过原价的50%。而当记者询问是否有发票和收据时却被告知没有这些凭证并强调因为没有费用所以价格才便宜。这也让记者对药品的来源和品质产生了疑虑。而这种情况也引起了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关注他们表示由于无法找到公司地址很难进行查处这也让非法收购和售卖药品的行为更加隐蔽和危险。

来自丰台法院的调研报告也证实了记者所发现的问题随着非法收购真药的犯罪日益猖獗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个由药品提供者、药品收购者以及药品经营使用单位构成的三级利益网络这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和健康风险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警惕同时也需要相关部门加大打击力度以确保公众的健康安全得到保障。药品收购领域隐藏着两个层级的人物:药贩和汇总分类者。这些角色如同医药江湖中的侠客,各自施展独特的技能,共同构建了一个药品非法收购的隐秘世界。

第一层的药贩,他们犹如游走在医院门口的“猎手”,时刻盯着患者和家属手中的药品,一旦有机会,便迅速出手收购。他们的工作不仅仅是简单的交易,还包括对药品进行初步分拣,确保药品的品质和价值。这一层虽然获利不小,但更多是赚取辛苦钱。

而第二层的汇总分类者,可以说是这个江湖中的“大师”。他们不仅仅是从第一层药贩手中收购药品,更将这些药品进行汇总分类,像经营生意一样精心打理。他们将分类好的药品销往药品经营使用单位,从而获取更大的利润。这些“大师”犹如隐世高人,深谙医药市场的运作规律,通过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益。

如今,这些江湖人物在网络世界中频繁出没。他们在居民小区内躲避监管,通过网络进行药品的收发货。记者尝试拨打北京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举报电话,工作人员明确表示任何形式的药品回收都是违法的。当记者提及那些药房和公司时,却得不到具体的地址和门牌号,让监管者无法展开行动。这些非法收药网站如同野草一般顽强生长,虽然曾经被打击和屏蔽,但现在依然死灰复燃,甚至愈演愈烈。

回顾过去,2011年北京市公安局曾联合多方力量对网上非法收药信息进行过严厉打击,当时成功切断了70%的非法收药信息源,并关闭了所有与收药有关的站点。如今这些非法网站再次活跃起来,挑战法律的底线。对于这种情况,我们需要更加坚决的打击和监管,确保人民的用药安全。更多深入报道,请浏览北京晚报的资讯。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