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决破除科技评价中的“唯论文”导向,加快完善科技评价制度
——科技部部长详解《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
近日,科技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以下简称《若干措施》)。针对该文件,科技部部长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详细解读了其背景、目标及主要措施。
背景与目标
部长介绍,我国国际科技论文数量虽连年稳居世界第二,但论文数量多并不意味着成果质量高、创新能力强。个别单位将论文作为评价一切科技活动的唯一标尺,滋生了“唯论文”的不良导向,严重影响了科研工作的健康发展。必须坚决反对这种不良导向,加快完善科技评价制度。
《若干措施》的主要目标包括:
1. 引导科研人员从追求论文数量转向追求科研成果质量。
2. 转变科技评价的重点,从过分注重论文数量转向综合评价科研成果的质量与贡献。
3. 减轻科研人员的负担,摆脱“论文枷锁”,营造风清气正、追求卓越的创新生态。
主要措施
部长强调,《若干措施》共提出了27项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强化分类考核评价导向。对基础研究类科技活动推行论文评价代表作制度,突出国内科技期刊论文的重要性。对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类活动,则不把论文作为主要评价依据和考核指标。
2. 分类提出科技活动的评价重点和要求。针对不同科技活动的特点,设定具体的评价重点和量化指标,如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突出创新质量和综合绩效,国家科技创新基地突出支撑服务能力等。
3. 避免论文与资源配置和利益简单挂钩。这是破除“唯论文”导向的关键,需要改进资源分配方式,防止将论文数量与考核排名、绩效考核等直接挂钩。
4. 加强监督检查和改进科技宣传。加强对科技评价活动的监督,防止弄虚作假,同时改进科技宣传方式,避免过度强调论文数量。
部长表示,《若干措施》的推出是基于问题导向、眼睛向内、破立结合的原则,旨在引导广大科技人员坚守初心、勇担使命、潜心研究、勇攀科学高峰。
他强调,《若干措施》的推出并不意味着否定论文的价值,而是要让论文回归学术本质,鼓励发表高质量论文,避免论文功利化。加强分类管理、强化同行评议、注重成果质量、突出评价实效,持续改进科技评价活动。
《若干措施》的推出是科技界的一件大事,标志着我国科技评价制度的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我们期待这一制度能真正落地生根,为我国科技创新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针对《若干措施》的实施,一系列改革与创新正在科技领域展开。该措施旨在深化科技评价制度改革,加强对论文发表的管理,打造高质量的中国科技期刊,并完善学术期刊预警机制。
一、《若干措施》如何助力科研发展?
《若干措施》旨在鼓励科研人员注重发表高质量论文,产出高质量成果。为此,提出了“三类高质量论文”的概念,明确了对这些论文的考核评价方式。这一改革有助于引导科研人员将精力投入到真正有价值的科研工作中,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
二、如何选择论文代表作?
论文代表作的选取并非随意而为。科研机构及科研人员需结合具体的科技评价活动要求、已开展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选取。对于不同的科研单位或项目,选取的代表作应展示其独特的科研价值,体现对项目或课题的支撑作用。这样,既能确保评价的真实性,也能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三、如何加强论文发表支出管理?
针对论文发表支出管理,《若干措施》提出了一系列新举措。明确了资助范围,除特定的“三类高质量论文”外,其他论文发表支出均不允许列支。对于发表在预警名单上的论文,以及奖励性质的论文发表支出也不被允许。强化了法人单位的主体责任,要求对论文发表的必要性及与项目研究的相关性进行审核。这些举措旨在确保论文发表的真实性和质量。
四、如何确保《若干措施》的贯彻执行?
为了确保《若干措施》的贯彻执行,科技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强化责任,要求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等结合实际,完善制度、细化措施。强化督促,开展监督检查,加大正面宣传。强化协同,与有关部门合作,共同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通过监测评估,对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推广。
《若干措施》的实施将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加明确的方向,激励他们产出更多高质量的科研成果。通过加强管理和监督,确保科研资源的合理利用,推动科技领域的健康发展。(完)
文章首先介绍了《若干措施》的主要目标——鼓励科研人员注重发表高质量论文和产出高质量成果。接着详细阐述了如何选择论文代表作的问题,《若干措施》提出的选择方式既体现了对科研工作的尊重也确保了评价的真实性。
然后文章对如何加强论文发表支出管理进行了分析。通过明确资助范围、强化法人单位主体责任以及加强支出核验等措施来确保论文发表的真实性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