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贾谊为何可以与皇帝结为朋友?西汉鸿文贾谊

贾谊,这位西汉初年的政论家与文学家,以其朴实峻拔、议论酣畅的文风,被后人誉为“西汉鸿文”。他的代表作如《过秦论》、《治安策》与《论积贮疏》等,至今仍为研究西汉历史的重要文献。

据《汉书·贾谊传》记载,贾谊在年轻时便以“洛阳神童”之名被召入朝廷,担任博士之职。当时的博士,主要是年长的学者,负责保管天下典籍与文献,以供皇帝随时咨询,类似于后世的智库或参谋部。

在众多博士中,贾谊以其英气逼人与少年得志的特点脱颖而出。每当文帝与博士们讨论策略时,其他老博士往往难以启齿,而贾谊却总能提出独到的见解,深受文帝的宠信。入朝不到一年,贾谊便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享受千石俸禄。

面对汉文帝的求贤若渴,贾谊提出了一系列策略。在《过秦论》中,他引述了秦朝二世而亡的历史,向文帝讲述了“前车覆,后车鉴”的道理。他强调,任何一个时代的改革者都会面临巨大的阻力,而抱残守缺的既得利益者,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被清除。

贾谊入朝后,提出了包括“兴礼乐、改正朔、易服色”在内的一系列改革建议。他还主张削弱列侯、收拢天下财权。尽管当时汉文帝刚刚得到宗室和功勋元老的支持,稳固政权尚未长久,贾谊的建议面临着巨大的阻力,甚至与汉初的休养生息国策相悖。

汉文帝明白贾谊的主张对于巩固皇权的重要性。在文帝二年,皇帝采纳了贾谊在《论积贮疏》中的建议,加强了重农轻商的政策。不久,功勋元老集团的列侯们被要求离京前往封地,削弱了他们对朝政的影响。基于此,文帝准备再次提拔贾谊为公卿。这一决定遭到了以张相如、冯敬等人为代表的元老们的强烈反对。他们诬蔑贾谊独断专权、破坏国家祖制。贾谊对文帝身边的宠臣的鄙夷和讥讽也招致了他们的忌恨,这些宠臣于是在文帝面前诋毁贾谊。面对巨大阻力,文帝最终决定将贾谊外放到长沙国。长沙国是留存下来的唯一一个异侯国,第一任开国君主是开国功臣吴芮。

当贾谊被任命为长沙王太傅时,他已经来到了第五任君主吴著的时期。或许在汉文帝看来,将贾谊外放既可以锻炼其施政能力,又能暂时摘除其权力漩涡。远离家乡的经历让贾谊充满了挫败感和悲观情绪。身为楚地文人,他不可避免地联想到了同样遭遇的屈原。在途经湘江时,贾谊写下了著名的《吊屈原赋》,借以抒发心中的愤慨。

在长沙任职期间,贾谊并未吸取屈原失败的前车之鉴。他依然坚持自己的主张,并在外放第三年向文帝上了《谏铸钱疏》,指出宠臣邓通和吴王刘濞自铸铜钱将引发经济动荡。由于朝廷的铜矿资源和自成体系的问题,以及邓通背后的特殊角色,贾谊的建议并未奏效,反而加深了邓通对他的憎恨。

随着功勋元老集团的接连受挫,曾压制过贾谊的灌婴去世,周勃也不再参与政事。汉文帝将贾谊从楚地召回。在宣室祭神时与贾谊长谈后,汉文帝更加认识到人才治国的重要性以及贾谊的才干。为了长久落实改革措施,汉文帝在贾谊二次入朝后拜其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是文帝的少子,对读书有着浓厚兴趣,被视为汉文帝诸子中最有潜力的一位。汉文帝认为贾谊关于巩固朝政的改革措施不应过于急迫推进。在历史的洪流中,汉朝文帝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深刻教训,明白了治理国家需得谨慎明智。他深知,要想让汉朝的基业稳固延续,必须做出明智的决策。于是,他决定让才华横溢的贾谊担任太傅,为继承人言传身教的职责,旨在培养出更加杰出的君王。

贾谊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人。他多年外放,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历史见识。他潜心研究时局,深入了解了各种政治局势和社会动态。他依据异族和同姓王的连续叛乱历史教训,深刻认识到削藩的必要性。他也意识到和亲政策并非长久之计,必须时刻保持对匈奴的警惕。他一直警惕商人经济力量的膨胀,主张中央对铸币权的掌控,推行重农轻商的政策。

命运却给贾谊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在他担任梁怀王太傅的第四年,梁怀王在朝见文帝的途中不幸坠马身亡。这对于贾谊来说不仅是身为师长和监护人的失职之痛,更是对宏大的改革计划的巨大阻碍。尽管贾谊在此之后仍为汉文帝出谋划策,制定了预防吴楚藩王叛乱的策略,但他的心力日渐憔悴,最终丧失了人生的信心。令人痛心的是,他去世时年仅33岁。

随着时间的推移,朝廷开始对地方藩王进行削藩试探。在平定了吴楚叛乱之后,朝廷更是加速了藩国的瓦解。而功勋元老集团也随着贾谊的离世而逐渐消散。那些曾经显赫一时的佞臣,如邓通,最终也难逃悲惨的命运。邓通虽曾深受文帝喜爱,却在景帝时期被以过境采矿的罪名罢官,没收全部财产,最终在雅安饿死。

当藩王、功勋元老集团和商人势力相继被剪除后,汉朝开始迎来崭新的时代。在武帝的英明领导下,汉朝抛弃了与匈奴的和亲政策,展开了一场席卷整个东亚大陆的战略大反击。而贾谊,就像一颗短暂的流星,在文帝时期闪耀而过,却为西汉帝国的霸业照亮了前路!他的智慧和才华,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成为后世子孙的宝贵财富。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