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北京被指人为压低污染物浓度提升蓝天数

微微健康网报道,关于北京空气质量监测存在一些调整动作,这些调整被质疑是否人为压低了污染物浓度,进而提升了所谓的“蓝天”数。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环保人士透露,北京等城市除了调整污染较严重的环境监测点,还在郊区县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增设监测点。这种调整背后的意图令人猜测。

PM2.5治理已成为北京市今年的首要任务,治理效果的好坏甚至影响官员的升迁。但如何判断治理效果呢?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监测站点的数据。这些监测站点的布局是否合理,监测体系的科学性又如何呢?这些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家住中关村的王女士对此表示担忧。她所在的海淀区仅有三个空气质量监测子站,即使这些监测点的空气质量达标,也不能完全反映她所在的中关村空气质量状况。因为中关村周边车流巨大,尾放可能导致周边空气质量较差,尤其是PM2.5可能不达标。

实际上,我国城市环境监测位点少、覆盖面不足的问题普遍存在。与伦敦等国际城市相比,北京的环境监测站数量虽然处于领先地位,但仍然较少。比如伦敦,仅PM10的监测点就有103个。国内其他城市的环境监测站点设置也存在类似问题。

北京市环保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北京的环境监测系统在初期建设时仅有8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子站。直到2000年至奥运会前,才建成了27个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子站。据统计,北京的面积约为伦敦的十分之一,但环境监测站的数量却远不及伦敦的四倍。

环境咨询师安雪峰指出,人为地调整或抹去污染严重地段的环境监测子站是不可取的。他引用了北京市公布的文件和统计数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从1998年至2005年,北京环保局计算每年的“蓝天”数和空气污染物浓度时,主要基于7个监测站的监测结果。在2006年后,北京市的监测子站布局发生了两次重大调整。其中一些污染较重的站点被移出国家控制站点名单,引发了人们的质疑。

有人担心,这些调整可能会人为地提升“蓝天”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环保人士解释说,北京在郊区县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增设监测点可能是为了获取更好的空气数据。例如,总悬浮颗粒物和颗粒物PM10体积较大,容易被植物吸附;而PM2.5体积较小,植物的吸附效果相对较弱。在植物园或植被覆盖较好的地方设立空气监测站可能会得到较好的数据。

北京街头常见的国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研究人员测算发现,国槐树叶可以吸附大量的粉尘。在成片的国槐树林里,扬尘量要比普通草地少约40%。这也与北京市的环境监测数据相吻合。根据北京市环保局网站公布的数据,在某些时间段内,各监测子站的空气质量状况均为“良”。

北京等城市在环境监测方面的努力值得肯定,但同时也需要进一步完善监测站点布局,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以便更准确地评估空气质量状况和保护公众健康。在海淀区,“北京植物园”监测子站记录的空气污染指数为67,相较于“北部新区”和“万柳”的75,其数值显得较为乐观。当我们把目光转向植被繁茂的密云水库和八达岭时,空气污染指数更是低至62和59,成为全市污染数的“最低点”。

北京环保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北京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或以上的日子共有286天,与2010年持平。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市已连续三年“蓝天”数比率稳定在全年的78%以上,其中一级天数更是达到74天,同比增长39.6%,创下了历史最好水平。

安雪峰认为,通过一些调整措施,人为地压低了污染物浓度,从而增加了北京的“蓝天”数。这些调整措施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实实在在的环保行动。

规范虽粗放,但调整却“合法合规”。据环保业内人士透露,通过空气质量监测点位的调整来改善环境数据、增加“蓝天”数在全国范围内并非罕见。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等规定的相对宽泛,为这种调整提供了合法的空间。

查阅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我们发现,监测点的设计需考虑其代表性,能够客观反映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环境空气污染水平和变化规律。而北京等城市在公众对改善空气质量、降低PM2.5的强烈要求下,正在积极进行调整。

除了北京市2012年拟办的35件实事中,将治理PM2.5作为“头号”实事办理外,还在相关文件中提出将环境质量的各项指标,如PM2.5改善情况、污染物总量控制等纳入各级绩效考核。这意味着,如果空气质量得到改善,领导干部的职务可能会得到晋升。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造林营林处处长蔡宝军表示,为了治理PM2.5,北京市将在3月份天气转暖后正式启动20万亩平原绿化工程,使北京林木绿化率达到了55.5%。这一举措旨在通过植树造林,有效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为市民提供更加健康的生活环境。

北京市在改善空气质量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通过调整监测点位、加大治理力度、增加绿化面积等措施,努力满足公众对改善空气质量的强烈要求。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