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对郑州的小食品黑作坊进行了深入暗访,发现这些作坊内部环境脏乱不堪,食品安全问题令人堪忧。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些作坊的包装要求竟然只是“一个电话”的事情。
在暗访过程中,记者来到了位于郑州某民房的小食品黑作坊。一推开门,一股浓烈的麻辣味扑面而来,伴随着轰鸣的机器声。空间内灯光昏黄,仅有的窗户被几张报纸糊住。地上摊放着红红绿绿萝卜丝状的物品,机器上满是油污,无法辨认其本来面目。大号塑料桶中装着黄色液体,墙角堆放着数十袋白色面粉,令人触目惊心。
门口的操作台上,微型台秤、生锈的剪刀以及各种已经开封的食品添加剂胡乱摆放。其中,两瓶绿色和暗红色的粉末是名为果糖和日落黄的食品添加剂,一袋白色粉末则是甜蜜素。这些添加剂在黑作坊中被随意使用,使得食品的卫生和安全无法保障。
一位未做任何防护措施的工人在机器旁忙碌着,添加各种原料和食品添加剂的混合物。而在另一房间内,刚刚生产出来的小辣条被分放在长长的面板上,老年妇女们坐在两边进行封装。这些食品包装袋透明且无任何标识,只有旁边堆放的包装箱上印有“吴富杰熟食、湘川风味”字样。
这些黑作坊的存在并非个案,而是非法生产回潮的现象。早在几年前,郑州市就曾重拳整治小食品企业,风暴过后也确实有不少企业关门停产或迁往外地。一些企业在短暂的“休整”后开始回流,原有的黑作坊也转入更为隐蔽的地方继续非法生产。这些作坊主要集中在一个著名的小食品重镇——郑州市管城区十八里河镇的柴郭村等地。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冷清,但空气中仍然飘散着刺鼻的麻辣味,销售食品添加剂的广告牌仍然林立村口。
这些黑作坊的产销链呈现半公开状态。当记者以供应面粉为由打探时,村民警惕地表示正在生产的有十几家作坊,但地点隐蔽难以发现。据线人透露,这些作坊主要制造麻辣小食品和小面包,原料配比并不严格,只要达到又咸又辣的效果即可。至于包装,只需给纸箱厂打个电话,就可以得到任何想要的包装。一些作坊甚至使用没有任何标识的“白包”进行包装。
这些黑作坊的存在对公众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由于卫生条件恶劣,工人自家的孩子都不会吃这些食品。这些食品却流向市场,被消费者购买食用。为了谋取暴利,一些黑心老板甚至不顾食品安全法规,任意添加各种添加剂,严重危害消费者的健康。
面对这种半公开的灰色产销链,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黑作坊的生产行为。消费者也应提高警惕,选择正规渠道购买食品,确保自身健康和安全。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彻底铲除这些黑作坊的滋生土壤。探访平江何老板的麻辣食品之旅:灰色产销链背后的隐秘世界
来自湖南省平江县的何老板,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曲折的创业历程。去年经历一次整治后,他在十八里河镇运营的麻辣食品作坊被迫迁移到河南省汝州市。年后他们又毅然决定迁回郑州,如今虽在一个“三不管”地带,但他们依然坚守着这份事业。
大飞向我们揭示了红火的小食品市场背后隐藏的秘密——一条灰色的产销链。黑作坊完成生产包装后,它们选择通过物流渠道,或是直接送往郑州的几大食品城。这些食品城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中转站,经销商们在这里逐级外销,最终将地下产品转移到地面。
经过连日的采访,我们发现了许多令人深思的现象。在十八里河镇附近的道路上,早晚都有各式货车穿梭往来,它们运载着面粉或小食品包装箱。而在郑州市最大的食品综合批发市场——万客来食品城,更是热闹非凡。里面的店铺密密麻麻,人力三轮、厢式货车等各种车辆占满了道路,各路客商们忙碌地采购货物。
在万客来食品城的一家食品店里,一位来自甘肃的经销商正在现场采购价值6000多元的货物。而在另一家仅有数平米的门面上,当记者试图了解一款“白包”小食品的价格时,老板娘显得十分警惕,她明确表示只批发不零售。从这些反应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个行业的独特氛围。
知情人透露,小食品市场的产销方式多为“前店后坊”。在食品城的门店里,通常只是进行产品展示,并不囤货。客商们在看好货品后下了订单,店主便会与厂家联系,直接通过物流发货。这种产销模式既灵活又隐秘,使得小食品市场充满了无限的变数。
在这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市场中,何老板的麻辣食品作坊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他们面临着挑战,也面临着机遇。在这个灰色的产销链中,他们努力寻找着自己的位置,希望能够为这个小食品市场带来更多的活力与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