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微信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些犯罪分子利用微信平台进行诈骗的案例层出不穷,对此,微信官方也在积极采取措施保障用户的权益。今天,我们将为大家揭示八种典型的微信诈骗案例,希望大家提高警惕,保护好个人信息和财产安全。
一、智能手环的诱惑?警惕天上掉馅饼的陷阱!
近期,黑龙江警方成功破获了一起特大电信诈骗案。犯罪分子通过声称只需支付29元邮费就能获得价值不菲的“智能手环”,诱骗了200余万人次,涉案金额高达8000余万元。海口龙华警方也捣毁了一个类似的微信集赞诈骗团伙。这些诈骗分子非法收购身份证,大量申请注册微信号,以集赞换礼品为诱饵,骗取消费者的信任和钱财。一旦消费者上钩,他们便寄出成本极低的假冒伪劣产品,损失虽然不大,但由于金额较小,受害者往往选择沉默,这让诈骗团伙更加嚣张。我们要警惕看似回报丰厚的集赞活动,对此类信息要仔细查证咨询,辨别真伪。
二、快递员加微信?谨慎应对可疑操作!
近期,一种新型诈骗手段在朋友圈流传开来。骗子冒充顺丰等快递公司的快递员,通过微信添加好友,以快递丢失要退款赔理为由进行诈骗。他们通过木马链接、二维码等手段窃取个人信息和钱财。对此,我们要保持警惕,及时向相关公司客服咨询确认情况,不要轻信陌生人的添加请求。
三、微信二次认证通知?警惕病毒链接的陷阱!
最近,部分网友收到所谓的“微信二次实名认证”的提醒。骗子通过发送非法链接进行诈骗,一旦点击链接,手机就可能感染病毒,个人信息泄露。对此,我们要保持警惕,不轻易点击来历不明的链接,以免遭受损失。
四、亲属卡功能成诈骗工具?警惕假客服的陷阱!
不法分子仿冒腾讯客服利用微信的亲属卡功能实施诈骗。他们引导用户绑定亲属卡后,通过刷走绑定者的资金进行诈骗。对此,我们要提高警惕,不要轻信非官方渠道提供的联系方式和指令。
五、突然被拉进陌生群?小心团伙诈骗的陷阱!
有些犯罪分子通过创建虚假股票微信群等方式将受害者拉入陌生群,然后在群内推荐虚假投资项目进行诈骗。对此,我们要保持警惕,不轻信群内的链接、福利、投资信息等内容。
六、微信群开赌坊?警惕网络的陷阱!
一些犯罪分子利用微信群开设所谓的“网络赌坊”,诱骗人们参与网络活动。他们通过虚假宣传、诱饵等手段吸引受害者参与活动。这些活动往往伴随着欺诈行为和不公平的游戏规则因此我们要远离活动保持清醒的头脑遵守法律法规维护网络安全和个人财产安全。近日,辽宁省铁岭市天台县公安局成功破获一起涉案金额高达三亿余元的微信红包开设案。这起案件涉及一个名为“牛牛群”的微信群,以“斗牛”的方式进行。据调查,群主张某通过社交平台吸引人员进入群聊,并诱导汤某、陈某、邵某等人参与群的管理工作。赌资和由这些人负责处理,并且发包手、配注、拉人等各种角色分工明确。在参赌人数不足时,配注人员甚至会参与假赌以维持的进行。
这个群的赌资每天高达一百多万元,自2017年4月至案发的一年时间里,累计赌资金额高达三亿余元,群主每天可以获利上万元。这种以谋利为目的的抢红包群实质上是一种行为,群主和其他参与管理人员等同于开设,属于犯罪行为,应受到法律的制裁。微信用户一旦发现这种违法行为,应立即在微信客户端内投诉,并在“腾讯举报受理中心”小程序中填写举报材料。
除此之外,微信诈骗也屡见不鲜。今年五月初,上海杨浦公安分局破获一起微信代购诈骗案。犯罪嫌疑人许某在网上认识张女士后,成功为其代购几次商品后便产生了欺诈的意图。当张女士需要购买一款价值一万元的名牌包时,许某因无法买到货而觊觎钱款,收钱后便与张女士失去联系。代购虽然方便,但也存在风险,容易发生利益纠纷。应要求代购人提供购物凭证,如订单截图、购买日期、订单号等,以便在发生纠纷时维权。网上购物最好通过合法注册的第三方网络购物平台,以保障双方权益。
好友索要手机验证信息的情况也需引起警惕。年初,市民宋女士接到朋友微信称手机刷机后通讯录丢失,请求发送手机号码。在发送验证码后,宋女士意识到可能被骗了。此类诈骗通常会先骗取手机号码,然后隔段时间要求发送验证码或到手机,从而盗取微信号。一旦微信号被盗,用户的支付、好友等都将面临风险。
为保障用户隐私和权益,腾讯110安全团队一直严厉打击不良帐号和欺诈行为。防范微信诈骗的关键还在广大网友自身。网友应加强防范意识,注意及时核查添加的陌生人、陌生群的信息,不随意点击链接内容,不轻易提供个人信息,尤其是手机验证信息等。要分清微信付款码与收款码,不向他人发送付款码;辨别微信官方账号与个人账号,官方账号只能关注不能添加好友。
推荐阅读:对于长期饮用纯净水会导致钙流失等谣言,专家已经辟谣。随着台风“山竹”的登陆,也有一些谣言流传开来。还有关于小女孩被拐至郑州等视频热传后多地网警辟谣的内容。对于各种谣言和不实信息,我们要保持警惕并理性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