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赵匡胤的上位之路!杯酒释兵权之后还做了什么

介绍赵匡胤上位之路:从翊戴首功到义社十兄弟的不凡历程

众所周知,公元960年的新年之际,历史迎来了巨大的转折点。这一天,五代周朝边境的定州与镇州奏报辽军南下侵犯中原。朝廷立即派遣大将作为先锋出发,随后由赵匡胤率大军北征。赵匡胤掌握军权已有六年之久,威望极高,气场合一。当时的宰相等高官授予他调动全国兵力的重任。正当东京城内外议论纷纷,传闻满天飞之际,赵匡胤的军队在陈桥发生了一件改变历史走向的大事。

当时,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以及大将高怀德等与将士们商讨决定,为了国家流血卖命的将士们,年幼无知,谁能知道他们的艰辛?不如一起立点检为天子,然后北征!这一决策迅速得到实施,派心腹骑士郭延赟连夜飞驰回京城与留守京城的大将石守信联络。石守信立即命令部队戒严,做好战斗准备。当晚大军回师后顺利进城,赵匡胤得到了士兵们的拥护和披上的黄袍。整个政变过程中秩序井然,唯一流的血是禁军副总司令之一的韩通被杀。赵匡胤上位后,保持了市场的正常运营和官员的职位不变。论功行赏时,石守信因辅佐拥戴赵匡胤有功而升任马步军副都指挥使。

说起赵匡胤的成功之路,不得不提他的“义社十兄弟”。赵匡胤年轻时投身周太祖麾下,与石守信、王审琦、李继勋等十人结为生死与共的兄弟。在长年的战争中,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其中石守信更是与赵匡胤并肩作战,同呼吸共进退。在高平之战中,赵匡胤率领军队奋勇杀敌,立下赫赫战功。战后提拔为殿前都虞侯等重要职位,石守信等十兄弟也大多参与了这场战斗并立下战功。这一批在战斗中成长的军官们渐渐进入周军的上层,形成一个以赵匡胤为中心的实力派。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推进,当后周皇帝柴荣去世后不久便发生了赵匡胤的陈桥兵变。令人感慨的是显德六年北征辽国时,柴荣曾从一个袋子中发现一个神秘的木条写着“点检做天子”,这也似乎预示着未来的变化。而当时殿前都点检张永德被撤职后,赵匡胤被提拔为都点检的决策更使得这一切充满了神秘和变数。不过无论怎样解读历史事件的背后故事和隐喻意义我们仍需保持理性与客观的态度和尊重历史事实的精神。只有通过深入了解和分析才能对历史事件有一个更为清晰全面的认识从而引发更多的思考。

在这个故事的背后我们可以发现信任、忠诚以及团结协作的力量在关键时刻能够创造出奇迹般的力量正如赵匡胤和他的战友们共同创造了历史的辉煌篇章一样。同时我们也应该铭记历史中的教训学会从历史的角度看待问题从而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石守信接替赵匡胤成为殿前都指挥史,作为赵大哥的副手,他步步紧跟。随着柴荣回京城不久后的病逝,局势开始发生变化。儿子继位后不到半年,陈桥兵变爆发,赵匡胤一派已经掌握了禁军的大部分权力。义社十兄弟中的石守信担任殿前都指挥史,王审琦为殿前都虞侯,而慕容延钊作为发小和赵匡胤关系非常好,担任殿前副都点检。侍卫司长官与赵匡胤也是亲近如兄弟。

在大宋建立之初,各地大多表示拥护。赵匡胤采取了稳妥措施,对待后周的旧臣各依原职,照旧上班。人心稳定,后周到大宋的过渡非常平稳。其中,石守信在后周柴荣征讨的战役中表现突出,是刀刃上的好钢,战功赫赫。

随着大宋境内的反抗实力被剿灭,形势逐渐稳定。赵匡胤开始考虑如何解决五代时期军人权力过重、君弱臣强的问题,加强中央集权。他选择在建隆二年通过“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决大将们的兵权问题。赵匡胤宴请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大将,趁酒酣耳热之际,暗示大家皇帝的位子并非安稳,需要警惕手下的贪图富贵之举。大将们领悟后,请求指明一条生路,赵匡胤建议他们放弃兵权,享受人生。第二天,大家纷纷上表辞去军职,这就是著名的“杯酒释兵权”。

石守信虽然还保留着“马步军都指挥史”的军职,但已没有实权,只是一个荣誉。他的二儿子石宝吉娶了赵匡胤的二女儿,几个大将也都与皇家结亲,大家都吃下了定心丸。

建隆三年,石守信辞去了军职,到山东任天平军节度使,开始实践享乐主义的生活。这位曾经指挥纵横天下的英雄男儿,虽然富且贵,但缺了最好的——权力。在闲淡的日子里,他接待了老朋友梁家的儿子。经过一番交谈,石守信发现小梁文学水平很高,便想向赵匡胤推荐他当秘书。赵匡胤却非常恼火,把小梁赶出京城去锻炼几年再说。这件事让石守信明白自己可能高估了自己,从此不再过问政治人事。他在天平军节度使的位子上呆了十六年,专心搞钱,家里钱财巨亿。

石守信的一生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和权力的更迭。从跟随赵匡胤打天下到成为一方节度使,他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随着岁月的流逝和权力的淡出,他开始享受人生并寻找新的生活意义。虽然曾经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如今不再手握重权但他仍然保持着曾经的荣耀和地位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权力的巅峰时期,石守信被任命为洛阳(西京)的留守,掌握着重要的军事和政治职责。这位英勇的将军,已然深深沉浸在佛教的慈悲之中。正如那句古言所说,“英雄到老皆皈佛,宿将还山不论兵。”

他在洛阳兴建了崇德寺,不惜投入巨资,征召大量民工,将崇德寺打造成一座辉煌灿烂的佛教胜地。石守信的仁慈之心并未体现在对待民工的态度上。工期紧迫,他对工人的要求极为严格,时常出现打骂工人的情况,甚至拖欠工资。尽管他财富丰厚,但这种贪婪的行为令人难以容忍。

有关部门将石守信的违法乱纪行为报告给了新皇帝宋太宗。虽然这是他想要的结果,通过这种方式让自己显得有所不足,以便皇帝更加放心。对于国家的大功臣来说,这样的小问题只需要批评改正即可。皇帝更放心的是,这些老将已经在富贵温柔乡中安享晚年,不会造成威胁。

太平兴国九年(984),石守信去世,享年五十七岁。朝廷给予了他极高的荣誉,追封他为威武郡王,并赐予“武烈”的称号。

他的离世,让人们对这位曾经的英雄、现在的佛教信徒产生了深深的怀念。他在位期间虽然有过不当行为,但他的功绩和贡献仍然被人们铭记。他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让人们明白,英雄也有老去的时候,但他们所追求的精神和信仰永远不会消失。石守信的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但他的影响力将永远延续下去。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