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螺旋藻官方抽检结果大变脸 不合格企业进京公关

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接连发布的两份关于螺旋藻和鱼油产品的内部通知中,涉事企业的命运似乎经历了一场“公关大战”。这些通知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引发了公众对监管部门的信任度的质疑。特别是在两次检测结果出现大相径庭的情况下,公众对检测过程和标准的质疑更是不断升温。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首次公布的两份名单涉及螺旋藻和鱼油产品的质量问题,引起了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关注。两份名单的曝光,使得涉事企业倍感压力,纷纷进京进行公关活动。在此背景下,国家食药监局发布了的检测结果。公众却发现新的检测结果与之前的名单大相径庭。这让公众产生了许多疑虑和困惑,纷纷质疑检测标准和检测过程是否统一和透明。部分网民更是对此表示震惊,呼吁监管部门提高公信力。

国家食药监局发布的两份通知中提到的产品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一些涉事企业的负责人透露,两次检测结果大相径庭的背后是企业公关的结果。也有消息指出,在的抽检结果中,螺旋藻保健食品的铅含量执行标准似乎有所放宽。对此,涉事企业和公众都表示困惑和疑虑。

国家食药监局的相关负责人对此进行了解释,强调两次通知中的“问题产品”只是“可疑待查的产品”,并非经过科学检测后的不合格产品。该局也承认在发布通知之前确实进行了市场抽检和平行检测,并发现了重金属超标和内容物欺诈等问题。但该局的保健食品与化妆品监管司司长童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对于具体的检测标准和过程,需要进一步的公开和透明,以确保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这一事件不仅引发了公众对监管部门公信力的质疑,也引发了公众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在此背景下,监管部门需要更加公开透明的处理此类问题,确保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以维护公众的健康和安全。企业也需要加强自律,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针对螺旋藻企业被曝光事件,涉事企业“绿A”的市场总监王洁涛和技术主管于3月29日紧急前往北京进行公关活动。王洁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承认,他们已与国家食药监局进行沟通,并表达了对于官方检测结果的期待。他同时表示,相信官方会加速公布的检测结果,并承诺“很快会有正本清源的东西出来,应该可以解决问题。”

果然,在次日凌晨,国家食药监局发布了的抽检结果,包括“绿A”在内的大部分螺旋藻产品的铅含量均合格。这一结果的宣布,显然符合“绿A”的期望。

关于铅含量的检测标准问题却引发了广泛关注。国家食药监局保健食品与化妆品监管司副司长张晋京解释称,国家食药监局对藻类中铅含量的监管标准是随剂型的变化而变化的。他提到,“普通剂型”的铅含量标准为“0.5mg/kg”,而像“片剂”等因为原料浓缩后可能导致铅含量升高,因此标准放宽至“2.0mg/kg”。

对于这样的解释,记者提出了质疑。根据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的《保健食品国家标准(G B16740)》的规定,除“固体饮料”和“胶囊”两种剂型外,其余型态的保健食品的铅含量监管标准应以“0.5”为标准。而国家认监委的《保健食品GMP(良好生产规范)实施指南》也明确了不同剂型的生产工艺流程和洁净区域。

针对螺旋藻片剂的铅含量问题,国家食药监局保健食品审评中心的相关人士和审评组专家也多次强调,应严格执行《保健食品国家标准(G B16740)》中的规定,即螺旋藻片剂的铅含量国标为“0.5”。记者实地走访的多家保健食品生产企业的技术代表也均表示认同这一标准。

对于检测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张晋京副司长的态度却显得含糊其辞。当记者质疑为何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甚至前后矛盾的监管标准时,他改口称对于“片剂”目前尚无明确的铅含量检测标准,“这属于学术范畴”。

更令人关注的是,负责检测保健食品的机构在独立性和客观性上受到质疑。据了解,保健食品检测机构的资质认定、检测项目、检验标准和技术方法等全部由国家食药监局控制。而负责抽检的机构如北京药品检验所等,均为国家食药监局业务指导下的各省市药监局直属事业单位。这种体制下的检测机构,其独立性和客观性难免让人产生疑虑。

国家食药监局通过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建设和对检测机构的业务指导、资金支持等手段,强化了其对检测机构的控制力。这种集中控制的模式让外界对检测结果的公正性产生疑虑,尤其是在问题螺旋藻企业被曝光后,国家食药监局的一系列动作更是让人对其公正性产生质疑。有业内人士担忧,这样的体系可能让国家食药监局在出现问题时能够推脱责任,保护涉事企业。

螺旋藻企业被曝光事件不仅引发了公众对涉事企业产品质量的关注,也引发了对于监管部门公正性和独立性的质疑。在这个问题上,国家食药监局需要更加透明、公正地处理,才能真正赢得公众的信任。国家食药监局保健食品与化妆品监管司司长童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明确指出:“在保健食品的监管中,企业的责任是首当其冲的,其次是地方监管部门,而我们国家食药监局则位列第三。”这一观点揭示了保健食品监管中的责任层级。

保健食品检测流程的公开透明度仍然有限,如同管中窥豹,难以全面把握。从建章立制、行政许可、审评审批到市场监测、检验机构、行政处罚等各个环节,国家食药监局保健食品与化妆品监管司掌握着绝对的权力。这种权力的高度集中,在某种程度上也引发了公众对于监管过程透明度和公正性的关注。

部分受访专家表示,尽管过去几年已经严厉惩处了一些高官如郑筱萸以及企业如三鹿等,但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仍然频发。尤其令人担忧的是,大型企业和著名品牌频频陷入丑闻。这反映出在涉及形象和百姓信心的关键领域,权力高度集中与利益密切关联的弊端正在加剧,长期缺乏透明监管和有效监督的乱局并未得到根本改观。

面对这样的现状,不仅企业需要加强自律,地方监管部门需要强化执行力度,国家食药监局更应主动公开监管过程,接受社会监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恢复公众对保健食品市场的信心,确保百姓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加强食品药品安全领域的监管力度,推动监管过程的透明化,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建立起公开、公正、透明的监管体系,才能有效遏制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