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人静,灯火阑珊,大学生宿舍却依旧是一片繁忙的景象。学生们沉浸在书海、网络世界和游戏之中,晚睡已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随之而来的是起床困难,许多学生常常踏着上课铃声冲进教室,甚至放弃第一节课。这种现象在大学课堂上已是司空见惯。
相对于中小学的严格管理,大学课程的要求更为宽松。失去了外部的监管,一些自我管理能力较差的学生开始放纵自己,成为晚睡一族。这种生活方式并非健康之选。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武汉理工大学的学生发起了成立“早起联盟”组织。该组织通过QQ群交流,晚上十一点提醒成员入睡,早上七点催促起床,相互鼓励吃早餐。短短一周时间,该组织便吸引了近五百名学生的参与。
这一组织的出现,如同一股清流,为那些沉迷于晚睡的大学生带来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选择。不少学生表示加入联盟后,作息变得规律起来,早晨起床后感觉神清气爽,学习效率也大大提高。家长们对此也表示赞赏和支持。一位家长表示,孩子上大学后作息不规律让她非常担心,现在看到孩子加入早起联盟后作息变得规律,她感到非常欣慰。
除了作息不规律的问题外,一些学生沉迷于电脑和手机也是导致晚睡的原因之一。一些学生晚上沉迷于社交媒体、电视剧等娱乐内容,不知不觉就熬到了深夜。心理专家将这种现象称为媒介依赖症。电子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操控着人的思维行动,影响学生的生活习惯和睡眠质量。也有一些学生保持着良好的作息习惯,他们知道如何平衡学习和娱乐时间,保持身体健康。
为了改善大学生的作息问题,“早起联盟”这样的自发组织正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它们通过相互鼓励和督促,帮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作息时间。高校也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健康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认识到健康作息的重要性,自觉调整生活方式。除此之外,家长也应该关注孩子的作息问题,鼓励他们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只有学校、家长和学生共同努力,才能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学习环境。
大学生晚睡现象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虽然宽松的大学管理给了学生们更多的自由空间,但也需要他们自觉调整生活方式和作息时间。通过自发组织的鼓励和引导以及高校的健康教育,相信学生们会逐渐认识到健康作息的重要性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我们一起期待一个更加健康、充满活力的大学校园吧!大学生晚睡现象的
在大学这个充满活力的舞台上,有一部分学生常常在夜晚时分仍精神饱满,而与此相对,也有学生表示他们其实渴望早睡,却被周围环境的喧嚣所打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学生吴俊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坦言,尽管内心深处希望早睡早起,但宿舍中的电话声、游戏声、音乐声往往使他无法早睡。这种情况并非个例,许多受访学生表示,他们并非喜欢晚睡,但在集体环境中,作息规律的不一致使得他们选择了晚睡,与其在宿舍中忍受打扰,不如融入大家的节奏。
回首过去,大学时期有着严格的熄灯时间和早锻炼活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对个性发展的重视,这些制度逐渐消失。有些学校的制度虽然还在,但缺乏检查落实措施,导致制度和现实之间出现脱节。如今,学生宿舍公寓化的趋势使得没有统一的熄灯时间,客观上为大学生晚睡创造了条件。
武汉理工大学的一位老师对此现象表达了担忧。他观察到,不少学生在课堂上趴着睡觉,因此他苦口婆心地劝说学生早睡早起。他认为,部分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再加上高校管理松懈,使得许多学生放纵自己,养成了不良习惯。
当下,早睡早起这种良好的作息习惯面临着个人意志力、他人打扰、现代媒介吸引力等多方面的挑战。有关老师在分析这一问题时认为,大学生还处于自我完善的阶段,自我控制能力有限。学校需要正确引导学生的求知欲,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拥有20年高校教学经历的史启莹老师指出,随着大学的不断扩招,管理难度增加。娱乐手段的丰富使得晚睡成为整个社会的问题,不仅仅是学生群体。武汉中心医院的一名医生向记者分析了晚睡对身体的危害,他强调长期晚睡会导致身体发育和健康受损,影响免疫力。
针对这一问题,“早睡群、早起联盟”这样的组织应运而生,通过团队和彼此的契约达到互帮互助的效果。但史启莹老师认为,除了学校和同学的帮助外,大学生更应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大学期间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对大学生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来源:工人日报)想要了解更多新闻资讯,请继续深入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