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后,虽然成功遏制了人口过快增长,但随着岁月的流转,一系列社会挑战逐渐浮出水面。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便是老龄化社会的迅速来临。曾经那片热闹喧嚣的天地,如今却弥漫着淡淡的忧虑与焦虑,养老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的热议焦点。
我们了解到,全国各类养老机构虽然为数众多,但养老床位总数却远远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老龄人口需求。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我国养老床位仅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59%,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比例,甚至低于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水平。更令人震惊的是,某些地区平均每千名老人仅拥有不到二十张床位,这一数字无疑揭示了我国养老问题的严峻性。
老年空巢现象更是雪上加霜,目前我国有一半以上的老年家庭处于空巢状态。陈颖慈老人便是其中的一员,她和老伴每天的生活变得单调而寂寞,子女的远离使他们倍感孤独。自上世纪90年代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空巢老人数量持续攀升。《经济参考报》报道,济南市槐荫区的老年人已超过六成是空巢老人。
那些处于社会中间层的“70后”,虽然事业有成,却面临着巨大的养老压力。他们既要照顾年迈的父母,也要考虑自己的养老问题。像刘振清和李锐这样的家庭,虽然经济条件不错,但面对日益年迈的父母和未来的养老压力,依然感到十分无奈和苦恼。他们的工作压力大,日常应酬多,很难抽出时间照顾家人。即使有心回家陪伴父母,也总是被工作打断。
而那些刚刚步入社会的“80后”,面对房价高涨和工作压力,同样面临着无法为父母养老的困境。他们甚至开始担忧,“十年后,我的父母谁来养?”这一问题无疑揭示了他们对未来的担忧和无奈。
今年28岁的刘弨已在海南省海口市的一家企业服务四年,目前每月收入约4500元,年终奖金也有1万元之巨。这样的收入在当地可谓颇为可观。去年他为了结婚贷款购买了一套80平米的房子后,他的生活骤然变得紧张。“为了这套房子,我几乎耗尽了我所有的积蓄。”刘弨坦言,父母为了他的首付几乎动用了他们的所有积蓄,他也几乎用尽了这几年的储蓄。今年6月拿到房子钥匙后,他忙着装修,等到入住时,他的银行账户里几乎只剩下了几千元。
谈及父母的养老问题,背负房贷的刘弨显得有些沮丧。“父母为我付出了太多,我深感压力巨大。未来的路还很长,我要面对结婚、生子等一系列的挑战,这让我无法不感到焦虑。”
面对急速增长的老年人口,我国的养老机构正面临着诸多挑战。这些挑战包括床位紧张、服务内容单一、运营效益低下以及护理人员短缺等。许多专家和社会公众认为,我们需要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供税收优惠、补贴以及免费职业培训等措施来吸引民间资本的参与,推动养老机构的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广州指出,许多老人不仅需要基本的护理服务,还需要特殊的照顾。我国的大部分养老机构并没有与医疗机构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缺乏专业的医护人员。现有的服务人员往往只能提供简单的日常服务,如端茶送饭、打扫卫生等,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需求。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许多民营养老机构面临着经营困难,甚至负债累累。他们只能在低收费标准、低工资标准、低服务条件的“三低”状态下艰难维持。许多养老机构负责人反映,现在招聘护理人员非常困难,因为需要24小时照顾老人,特别是对于那些无法自理的老人,需要喂食、翻身、协助大小便等,这样的工作许多人难以接受。现有的护理人员往往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技能结构不足。
一些专家认为,我国未来的养老模式应该走“民资为主、托底”的道路。兴建的公办养老机构应该主要收养那些最弱势的老人,如“三无”、“五保”、低收入以及失能老人等。居家养老模式也被广泛认为是一种重要的出路。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多元化养老新模式,如为老年人提供紧急呼救设备、设立便民服务热线等。
在包头市昆都仑区,77岁的空巢老人邓桂兰通过“12349”便民服务热线享受到了。“如果身体不舒服,只需按下‘红按钮’,应急队员就会在短时间内赶来。”她说。这样的服务模式让许多老年人感受到了温暖和关怀。面对老年人口的急剧增长,人们普遍认为居家养老模式在的推动下将成为我国的主要养老方式,是破解养老难题的重要出路。但需要进一步完善体系、增强服务功能。已经开始推动一些居家养老服务,如为空巢老人安装紧急呼救设备、提供等,这些服务得到了老年人的欢迎和好评。包头市昆都仑区的宋淑珍老人,今年81岁,她欣喜地分享了一个故事。那个四五年未曾打理的厨房,在今年春节前,凭借一张价值仅十元的“服务券”,便迎来了服务人员的细致打扫,焕然一新。这一切的便利,源于去年十月开始实施的居家养老服务补助政策。这项政策针对的是包头市昆都仑区的七十岁以上老人,尤其是那些“三无”、高龄和特殊群体。他们每月可以获得人均六十元的养老服务券,凭此券可以随时电话呼叫社区服务中心,享受医疗康复护理、陪医配药、洗衣做饭等各项服务。令人暖心的是,这些服务的提供者,大多是无业困难人员,他们在为老人们服务的也解决了自己的经济困难。
在基层干部的采访中,我们看到了这一政策的深远影响。我国老年人基数庞大,机构养老难以容纳所有老人。“补贴”的居家养老方式应运而生,它整合了餐饮、医疗、商业、家政等资源,为老人们量身定制了全方位的服务。这种方式既减轻了子女的负担,也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节省了城市建设空间,无疑将成为我国未来主要的养老方式。
市场对此也展现出了积极的反应。受传统思想和老人恋家情结的影响,以及养老机构床位的紧张,绝大多数老人选择居家养老。宁夏老龄委的调查显示,超过九成的人愿意享受居家养老服务。针对眼下的家庭结构变化以及未来的养老压力,济南市槐荫区老龄办主任邵华斌强调了新型社区居家养老机构模式的必要性。这种模式以小区为中心,为老年人提供综合服务,使他们能够足不出区就近养老。
虽然居家养老模式受到广泛欢迎,但也存在挑战。一些养老院面临亏损困境,缺乏资金和专业服务人员的问题凸显。对此,专家建议应设立专项资金,通过发放老年福利等方式募集资金;同时建立“义工”制度,鼓励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社区可以接受企业、社会团体以及个人的捐赠,广泛各种形式的服务模式。地方还需将养老产业发展列入议事日程,促进民办与公办养老机构公平竞争。
探访宁夏鑫雅老年公寓:民办养老机构的坚守与挑战
记者眼前的宁夏鑫雅老年公寓,矗立着一座充满人文关怀的建筑,其容纳的不仅仅是157名老人,更是一份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刘志军院长坦言,养老院开业至今,入住人数逐年上升,但亏损也如影随形。前年入住5位老人,亏损71.9万元;去年入住16位,亏损64万元;今年更是达到了50位老人,亏损46万元。这些数字背后,是实实在在的投入与付出,若算上固定资产折旧,亏损数额更为惊人。
刘志军为了弥补养老院的亏损,还开办了3家连锁超市,以超市的收入支撑着养老院的运营。但他心中的忧虑却从未消减:“万一超市生意不佳,无法再补贴养老院该怎么办?”虽然他对养老事业的未来充满信心,但究竟能走多远,他心中仍无底气。
在宁夏,与鑫雅老年公寓境遇相似的并非个例。宁红爱心老年公寓的负责人何宁红也向记者透露,每年都要面临十余万元的亏损。细细算来,高昂的房租、员工工资、日常开销等支出,与老人的缴费和补贴相比,总收入的缺口仍然不小。
陕西省西安市金秋爱心乐园是当地的知名养老机构,园长姚丽华的话语中透露出办养老院的艰辛。她不仅面临着财务压力,甚至还在2000年至2008年间面临讨债的困境。尽管如此,她与刘志军等多位养老机构负责人一样,选择了坚守。因为他们深知,养老院与老人们签订的协议是一份重重的责任,不能轻易停办。
面对现实的挑战,这些养老机构负责人纷纷表示,希望能享受更多的优惠政策。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康乐老年公寓的负责人梁华呼吁,对于带有慈善性质的养老机构,希望能减免水、电、暖、气等费用。刘志军则希望中央财政能对欠发达地区的养老机构给予适当的运营补贴,以提高入住率,帮助养老机构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即便有了这些期盼,现实的问题仍摆在面前。姚丽华提到,尽管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众多扶持政策,但关键是要落到实处。她所在的机构就未能按时领取到应有的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床位补助。护理人员奇缺也是当前的一大问题。吉林省长春市华宇老年公寓的负责人张亚军表示,希望能得到国家在人员培训、工资待遇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
养老问题已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正确处理好这一问题,关乎国家稳定与民生福祉。这些民办养老机构在坚守中面临的挑战与困境,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