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一场展现中国大运河历史故事的歌剧《运之河》令观众如痴如醉。谢幕时掌声雷动,近10次的鞠躬谢幕以及长达20分钟的掌声证明,许多西方观众已被深深吸引,成为了“运河迷”。
大运河江苏段,跨越八个设区市,总长度达690公里。这里拥有七个遗产区,以及二十八个遗产点段,全部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历经千年的积淀,大运河江苏段的厚重文化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正如一句所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江苏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为弘扬地域特色文化的重要载体。从文化遗产保护为主转向文化带建设,从单一文物部门为主转向党委统筹、多部门协同推动,从以线性河道设施保护建设为主转向实现河与城、河与人的和谐共生。让千年运河风采依旧,历经沧桑仍魅力不减。
活态保护已经成为社会的文化自觉。以扬州为例,吴王夫差广场、古邗沟、京杭运河在此交汇。大运河如同一条玉带,串联起多个世界文化遗产点。对于文化遗产保护,扬州时刻保持危机意识,注重大运河的活态保护、整体保护。多部门参与、协调推进,让“活着的运河”和历史遗迹展现魅力。
助力“生态运河”,当地企业开发的科技项目广泛应用于运河沿线,专家学者投身大运河遗产资源调查及技术研究。上千人的大运河志愿者队伍、各级各类社会组织分段巡查、宣传讲解……守护大运河已经成为扬州人的共同文化自觉。
在苏州的江南运河段,很多原住民仍然住在传统民居里。改善民生也是运河文化遗产活态保护的一部分。苏州结合新材料提升改造古建筑,既保有古建筑的完整性、真实性,又让原住民融入现代城市生活。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图景。
疏浚畅通水网,保护修复湿地……运河沿线城市充分利用运河文化和景观资源,形成各具特色的运河公园、生态走廊、文化空间。让大运河真正成为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文化惠民工程、“共建共享之河”。
传承与创新让运河“非遗”焕发新的生机。相隔千里的无锡惠山泥人阿福和天津泥人张在工艺上相通。如今,“非遗”品牌已成为江苏乃至中国的文化名片。江苏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让大运河这条文化长廊串联起沿岸各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创新注入活力,运河文化在发展中得到弘扬。在无锡环城古运河两岸沿线,昔日城市工业遗存走廊已变成一条文化产业带,熠熠生辉。在昔日的繁忙码头,今日的风光秀美的运河公园,汇聚了众多文化艺术场馆,已然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码头”。这里曾是当年繁荣的“米码头”,如今却散发着浓厚的文化气息。修建于茂新面粉厂旧址的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见证了机器设备的更新换代,跳动着时代的脉搏。而运河畔的蚕丝仓库,已变身成为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吸引了众多企业和“非遗”大师工作室的进驻,形成了一个以文化艺术为驱动、互补性强的产业集群,其年产值近9000万元之巨。
在大运河的拐弯处,宿迁皂河镇呈现出一幅热闹的景象。在这里,龙王庙戏楼上的柳琴戏演奏,传递着源于清代中叶的韵味。柳琴戏作为大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传承和发展,已成为江苏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宿迁市致力于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的文化形式,通过修葺国家文保单位龙王庙行宫,组成宿迁龙王庙行宫柳琴戏剧团,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入新的元素,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和好评。
大运河之水滋养着两岸人民的生活,孕育了丰富多样的传统技艺、工艺美术、民俗歌谣和民间文学。宿迁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赵正兰表示,要更好地传承和讲述大运河的文化故事,展现其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这条纵贯江苏南北的大运河,不仅是运输体系的重要一环,更是形成了一条生命力旺盛的沿运河经济带。在繁忙的苏南段,大宗货物如钢材、水泥、油料等成为城市发展的基石。大运河沿岸的工业企业和技术开发区,依靠内河航运的优势,形成了良好的市场竞争效益,连缀成产业经济带。
淮安作为九省通衢的要地,曾是明清两代的“漕运之都”。如今,淮安市充分利用大运河文化带、淮河生态经济带和江淮生态经济区的优势,发展“大运河传统文化习俗+生态旅游”。运河沿岸的渔家农屋被改造成时尚民宿,让人们体验民俗风情;上岸的渔民变身农家乐店主,实现了在家就能赚钱致富的梦想。清江浦景区年接待百万游客,运河串联起一系列文化遗存,绘就了一幅动人的画卷。
江苏各沿运河城市在发展生态文化旅游方面各具特色。徐州的“大汉雄风、豪情运河”,镇江的“运河第一街”展现南北文化交融历史,无锡的文化主题景区注入深厚吴文化内涵等等。这些历史、现实、未来的交汇点,文化、生态、富民的共融共生,都在悄然勃兴的大运河生态文化旅游中得以体现。
曾对此进行过报道,江苏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过程中,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致力于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运河沿线城市在发展生态文化旅游方面所展现出的特色和成果,正是江苏在这一方面的积极和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