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危机呼唤变革:群众的声音与地方党委的责任
环境问题已严重影响到群众的日常生活。在这个严峻形势下,地方党委的角色不能缺位。环保部专家严肃指出,将党委纳入环境保护责任范畴,是基于现实的迫切政治需求。
连日来,随着“两会”的召开,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纷纷聚焦一个关键词:“雾霾”。雾霾已成为他们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北京,这座繁华都市,空气质量却让人忧心。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期间,环境保护部的数据显示,北京空气质量指数达到严重污染级别。
环境污染已经成为最大的民生问题。回忆起不久前连续6天的严重空气污染,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吕新华发出深沉的感慨。雾霾笼罩下的北京,仿佛一口大锅压在人们心头,让人喘不过气来。这种重污染天气不仅仅发生在北京,而是波及到了我国的中东部地区,其中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污染尤为严重。
面对雾霾的威胁,我们该如何应对?高层决策者的意志显得尤为关键。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指出,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机制性的资源粗放低效耗用状态。长期以来的能源财税政策已经导致资源过度使用和环境压力不断增大。与此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的王毅也强调,雾霾持续不断的根本原因是发展方式的问题。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虽然发展是我们的首要目标,但如果继续以GDP至上为导向,要想迅速改变环境污染格局将非常困难。
新一届领导集体已经对这一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并将环境保护、治理大气和土壤污染作为工作的重点之一。一系列新的环保理念和举措不断推出,这些都源于上下对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认识的深化。党的十八大的“五位一体”总布局战略部署将建设生态文明上升为全党的行动纲领和奋斗目标。习近平主席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也强调了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并提倡全面看待发展成果,不再简单以GDP增长率来论英雄。
时光回溯至2013年,那时的一份《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悄然揭开了新的一页。这份通知,如同春风吹过大地,淡化了GDP考核的浓厚色彩,呼唤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新转变。在这一时期,对于片面政绩观的反思与改变,成为了社会发展的时代强音。
国务院的常务会议亦步亦趋,将环境保护置于重要的议事日程。会议之上,大气污染防治的十条措施如重磅般落地,节能环保产业加速发展。《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草案)》的审议,青海三江源的生态保护行动,甘肃省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等一大批重大生态工程纷纷启动。这些行动,犹如环保领域的繁星,点亮了未来的绿色希望。
法律的力量也不容小觑。在201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两次审议《环境保护法修正案(草案)》,显示了国家对环保问题的决心。与此“两高”出台司法解释,降低了环境污染定罪量刑的标准。环保部门与警方的紧密合作,让环境污染的刑事案件数量显著上升,超过前十年总和。这一系列的行动和法规,都在向全社会传递一个信息:环境保护不再是一个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地方层面,响应中央号召,积极部署落实。珠海经济特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的实施,成为了我国首部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这一《条例》明确了责任追究制度,对未完成生态文明建设约束性指标的责任单位第一责任人进行年度考核限制。环保部与全国各省区市签署的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更是将环保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地方。
尽管努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但环境问题依然严峻。环保部的专家表示,党委纳入环境保护责任范畴是基于现实的政治需要。只有从决策的源头入手,减少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现象,才能真正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
据了解,环保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对《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考核。但环保部的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别涛提醒说,建设生态文明不应仅仅作为政治任务来办,也不能用过于行政化的方式去推进。别涛认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最重要的是要尊重民意、立足民生,把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作为基本内容。否则,一切“示范”、“试点”的口号都只是部分地方领导的政治秀,难以产生持久的吸引力和参与热情。
尽管各界对雾霾的严重性高度重视,也出台了多项举措进行治理,但在技术上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方面仍有待研究。防治雾霾等环境问题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和瓶颈。未来的路还很长,需要我们继续努力和实践。在环保部最近召开的《清洁空气研究计划》启动大会上,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坦诚地揭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我国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面临着一个瓶颈,那就是“底数不清、机理不明、技术不足”。这不仅关系到我们治理环境的效果,更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重大挑战。
为了积极应对这一挑战,国务院颁布的《行动计划》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它明确提出要加强对于灰霾、臭氧的形成机理、来源、迁移规律以及监测预警等核心问题的研究,为污染治理提供坚实的科学支撑。这是一个关乎我们生存环境的重要任务,也是科学进步的一大机遇。
环保部监测司副司长朱建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透露了具体的行动计划。他强调,环保部已经明确要求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地在2014年6月底前,完成源的初步研究,并给出初步结果。紧接着,在年底前,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也要完成源的初步工作。这是一个紧迫而重要的任务,关系到我们能否有效地治理空气污染。
针对一些地方急于在短期内改变空气质量状况的做法,环境保护部规划财务司司长赵华林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也表达了他的看法。他认为,治理雾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能指望一蹴而就。
赵华林以美国和英国等发达国家的经历为例,指出这些国家在上世纪都经历过空气污染严重的时期,经过四五十年才取得显著的成效。他强调说,中国的空气质量要达到欧洲现有的水平,没有几十年的努力是达不到的。这不仅需要我们的决心和毅力,更需要我们的智慧和科学方法。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到治理空气污染的重要性和长期性,积极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为我们的家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也期待着更多的科研突破和技术创新,为我们的空气质量改善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来源第一财经日报)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浏览我们的网站或关注我们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