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崔永元美国归来对媒体侃侃而谈“调查转基因”

聚焦崔永元:一场媒体说明会揭示的真相

在12月20日晚9点的媒体说明会上,从美国归来的崔永元与多家媒体进行了一场深入的对话。他针对公众普遍关注的几个话题,如离职央视、赴美调查转基因产品以及与方舟子的微博斗争等,进行了详细的回答。

在说明会现场,崔永元展示了自己的中国护照,笑称自己并未加入美国籍。他坦然承认,与方舟子在微博上关于转基因的论战,是促使他离开央视的重要原因之一。

他此次自费前往日本、美国等地,对转基因产品的安全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他准备将这次调查的素材和资料制作成纪录片发布。崔永元表示,他已于12月7日正式入职中国传媒大学,并开始教授口述历史课程。对于新工作,他表示虽然压力较大,但他乐在其中。

谈及离职央视,崔永元表示自己一直有“土匪”的一面。他坦言,自己关注转基因问题确实是因为方舟子。作为文科生,他对转基因技术一开始并不了解,但看到方舟子的试吃新闻后,他感到反感。他表示,他从“文革”时期就反感强行推广某种观点或产品。

对于和方舟子的微博争论,崔永元表示一开始只是单纯反感,但后来他发现这个问题争议很大,便开始深入研究,并找两方面的学者请教。他提到一些院士称转基因没有争议,这更加激起了他的反感。他决定去美国实地探访,看看是否真的如院士所说。

这场媒体说明会不仅揭示了崔永元的内心世界,也展现了他的勇气和决心。他的行动不仅关乎个人的选择,更关乎公众对转基因问题的认知。这场对话,让我们更加期待崔永元未来的表现。在舆论的漩涡中,崔永元展现出了他独特的应对方式。他以刚克刚,针锋相对,你用什么手段,他也用什么手段。面对质疑与攻击,他坚决反击,保护了他眼中的那些科学家。

关于离职的原因,崔永元在采访中坦言,如果因为身份标签而有所顾忌,那就失去了真实性。他强调公众的生命安全重于公众形象,愿意舍弃以往的光环,不惧晚节不保。他坚决地表示,不会因为自己是政协委员或著名主持人就有所保留,他强调自己的真实一面,甚至坦言自己也有“土匪”的一面。

对于方舟子的告状,崔永元并不在意。他表示自己在央视多年,积累了良好的人缘,对此毫无畏惧。他坚决地选择了实地调查转基因问题,并自费超过五十万,因为他觉得这是一个复杂且不能仅在微博上说清楚的问题。他希望拍摄纪录片,将真相原原本本呈现给大家。

在这次调研中,崔永元接触了专家、普通市民以及民间组织约五十人,亲自去了洛杉矶、芝加哥、西雅图等地。他们找到了方舟子的老师舒伯特教授,对方表示在美国,转基因大豆主要用于饲料和工业原料,而在中国却用作豆油。崔永元认为转基因的推广应该分三步走:实验室研究、试验田试验和商业化种植,这是一个可能需要几十年的漫长过程。

在调研结束后,崔永元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持有争议。他认为在科学家对此有争议的情况下,作为普通老百姓,他们不应该被强制食用转基因食品,应该有权选择是否食用。这是他在转基因食品论战中的最终观点。他还建议,在商场设置转基因食品专柜,让消费者自行选择。

关于调查的费用,崔永元全部自费,他拒绝了所有企业的赞助,以确保调查的公平公正。对于纪录片的具体发布时间和平台,他还没有最终决定,但表示希望尽快发布,目前素材已经十分丰富,约有40个小时。

崔永元的强硬态度和坚决行动展现了他的个性与决心。他愿意为了公众的利益而舍弃自己的形象,这种勇气和决心值得我们敬佩。他的调查行动和观点为我们揭示了转基因问题的复杂性,让我们更加关注这个问题,期待他的纪录片能为我们带来更多真相。当我开始这次调查之旅时,心中燃起的是对重要事务的强烈追求与执着。面对众多平台,我深知每一个都有其独特的价值,无需过分忧虑它们是否会失去光彩。这背后的理念正如一场微博上的热烈讨论——关于我们该如何面对时代的变革和挑战。

说到微博论战,我不得不提及与方舟子之间的交锋。这场讨论越来越激烈,仿佛已经跨越了底线。崔永元与我谈及其对此事的看法时表示,他觉得方舟子的言行搅乱了科学界平和讨论的环境。他强调,虽然大家可以在科学范畴内坐下来讨论、辩论,但决不能使用文革的手段。对于方舟子关于他拍摄纪录片是为了推销有机食品的指责,他坚定地回应道:“拿出证据来。”他更是透露,曾有人出价巨额希望他能保持沉默,但他对此不屑一顾。面对这些情绪,他坚信自己的调查能够证明一切。同时他也坦然面对威胁,甚至调侃自己已到了一定年纪,不会因此而退缩。

除了这场微博论战外,崔永元还谈到了他的教师生涯。他选择了在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口述历史课程。谈及教学内容时他表示,由于目前尚未有专门的口述历史教材,他主要分享自己多年的心得以及国外口述史的概况。尽管他热爱这项工作,但口述历史的深入研究与他在央视的工作产生了冲突。他透露早在三年前就希望能调到传媒大学任教,如今终于如愿以偿。对于教授播音主持课程的机会,他选择了拒绝,因为他并非播音主持专业出身,而是学习新闻采访的。在两次授课后他发现,教书与演讲截然不同。演讲可以随意发挥,但教书必须严谨精确,每一个细节都不能马虎。如今的信息时代,学生们的知识储备可能超越了他所传授的内容,这让他倍感压力。他希望给学生们提供准确的历史背景与深入的分析,而非简单的知识灌输。这就是他的教学理念与追求。

他的故事充满了激情与坚持,仿佛让我们看到了那个在调查路上勇往直前的人,也看到了在教育道路上不断与努力的老师。他的经历提醒我们: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要坚守初心坚持自己的信念与价值追求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当下时代,我们如同一桶水,底下的学生们同样是满溢的一桶水。那么,如何倾泻我们的知识之水,使之相互交融,激荡出智慧的浪花呢?

我们也在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初次授课,我在两三千人的场合里,更像是在做一场演讲,单向传递知识。我们很快意识到,真正的教育不应如此。于是,在第二次的课堂上,我尝试在一个百来人的教室里授课。那次,我只用了三分之一的时间来讲课,剩下的时间则留给了与学生们的互动。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站起来,分享自己的观点,思想的火花在交流中迸发。

对于记者上课是否比主持节目更有压力这个问题,每个人的感受可能不同。但对于崔永元来说,他面对学生时的压力,显然大于面对镜头。在节目中,即使我们犯了错误,也可以轻松地开个玩笑,观众一笑置之,这事儿就过去了。面对学生,事情却不是那么简单。学生的求知之路上,容不得玩笑。一个错误的观点,可能会对他们产生深远的影响。他们对学生的教学要求更为严格,对老师的压力也更大。

这种压力,并非源于学生的苛责,而是源于对教育事业的敬畏和对学生负责的使命感。毕竟,教育不是儿戏,它关乎着一个个年轻心灵的塑造和未来的走向。在这里,每一个细节都至关重要,每一个观点都需严谨。因为,我们深知,我们的每一次付出,都可能为学生点亮一盏前行的明灯。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浏览新京报的报道,一同见证教育的力量,共同知识的海洋。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