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鼐(nài)(1731-1815),人称惜抱先生,是桐城派散文的代表人物之一。姚鼐出生在桐城姚氏家族,自他出生的那一刻起,姚家便对他的成长寄予厚望。他的先祖们为他树立了一个好榜样,不仅在文学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在道德和品质上也是世人称赞的楷模。他的家族世代为官,为朝廷贡献了许多贤良清廉的人才。这种良好的家族背景也为姚鼐的成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自幼嗜学的姚鼐在伯父姚范的引导下,接受了扎实的经学教育,并且师从刘大櫆学习古文。刘大櫆对姚鼐寄予厚望,称赞他才华出众。姚鼐二十五岁时考中举人,经过数次挫折后,终于在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姚鼐的仕途经历丰富多样,他曾在山东、湖南担任副主考,会试同考官,并在四库全书馆担任纂修官。他对官场的繁文缛节感到厌倦,于是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借病辞官,回归故里。回到家乡后,他以授徒为生,先后主讲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他的学生遍布南方各省,其中不乏才华横溢的文人墨客。
姚鼐的一生致力于文章创作,他的诗文双绝,书艺亦佳。他的著作丰富,包括《惜抱轩文集》、《文后集》、《惜抱轩诗集》、《笔记》等。除此之外,他还编纂了《古文辞类纂》,共75卷,为桐城派散文树立了“正宗”地位。这本集子深受人们喜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姚鼐的文学主张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他推崇古文传统,主张文章要有法度,有所变而后大。他在继承方苞和刘大櫆的基础上,提出了“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的理论,为桐城派散文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姚鼐的文学造诣和对桐城派散文的贡献使他成为了这一流派的集大成者。他的文学思想和作品影响了许多学生,为桐城派散文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姚鼐的门下,汇聚了众多后来的桐城派著名作家。诸如被誉为姚门“四大弟子”的梅曾亮、管同、方东树和姚莹,以及刘开等人,他们共同将桐城派的声望推向了新的高度。即使在籍非桐城的作家,也常自称是桐城派的一员。
在乾隆十五年九月十三日,85岁的姚鼐在南京钟山书院辞世,最终归葬于桐城的杨树湾。桐城派在古文领域的地位已经坚如磐石,无人可撼。其后的岁月里,桐城派在曾门弟子手中继续繁荣,一直延续到严复、林纾和新文学的诞生。
姚鼐被誉为与创派人方苞、刘大櫆齐名的“桐城三祖”,更被尊称为“中国古文第一人”、“中国古文的高峰”。他在方、刘二人成就的基础上,提倡文章应具备“义理”、“考证”与“辞章”。这里的“义理”指的是深邃的思想;“考证”则是对古籍、文义、字句的考据;“辞章”则强调文章的文采。这些主张丰富了散文的写作内容,是对方苞“义法”说的重要补充和发展。
在美学上,姚鼐以“阳刚”与“阴柔”来区分文章的风格。其中,“阳刚”表现为豪放,“阴柔”则展现为婉约。两大风格相互交融,形成了多样化的文风。他还发展了刘大櫆的“拟古”主张,提出了“神、理、气、味、格、律、声、色”为文章的八要素。学习古人,不仅要掌握形式,更要重视精神,才能达到高的境界。姚鼐的古文理论,使桐城派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姚鼐的著作《惜抱轩全集》以及所编的《古文辞类纂》,有力地扩大了桐城派的影响。他对传统文论的另一重大贡献是提出富有创见性的“阴阳刚柔说”,这是对古代散文审美理论和风格特征的一次重大突破。他认为文章的变化乃作者性格、气质、品德之表现。姚鼐用阴阳刚柔这一哲学概念来解释文章风格的来源和散文的风格特点,其中蕴含着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姚鼐主张文章的核心在于“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的统一,这一观念有其时代背景。在乾隆年间,姚鼐步入文坛,此时的清据风气盛行。人们称这种考据为“汉学”,与势力较弱的“宋学”相对立。学界多推崇汉学,对宋明理学较为厌弃,这往往导致文章思想性的降低。姚鼐反对排斥宋学的倾向,并针对汉学家、宋学家对文学的轻视态度,提出了三者不可偏废的主张。这一主张成为桐城派古文的纲领。
“义理”源于宋学,“考据”强调文章要有实据,避免空泛,“辞章”则要求文章有结构、文字、音韵之美。姚鼐认为三者的统一是最高最美的境界。他身体力行,创作了许多融合三者之长的文章。例如,《登泰山记》一文,仅数百字,却内容丰富,是融考证与辞章的典范。文中描述了泰山南北的汶水、济水,涉及天门、岱祠等诸多古迹,辞章优美。
姚鼐的影响巨大。“义理、考据、辞章”不仅对当时有深远影响,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站在维护理学的立场上,企图调和汉宋的争论,以考据充实理学的空疏,提高桐城派古文的价值。这一主张如果推广开来,也可以看作是文章的基本要求:言之有物、有思想性;立论扎实、有说服力;字通句顺、有艺术性。
姚鼐的学问广泛而深厚。他的诗歌早年模仿明“七子”学唐诗,晚年则兼取宋人,风格高尚。他的书法造诣也很深,被后人誉为清代书法之冠。他的行草书被列为妙品,因此他不仅擅长文章,其翰墨也为世人所重视。
《九经说》,共19卷,深入剖析了九经的奥义,展示了姚鼐在经学领域的深厚造诣。《三传补注》和《章义》则进一步体现了他对古代文献的精湛研究。其中,《庄子章义》更是他对道家思想的独特解读,共10卷,内容深刻,见解独到。
在文学创作上,姚鼐的文集《惜抱轩文集》和《文后集》共达数十卷,收录了他的众多佳作。他的诗作情感丰富,意境深远,《诗集》中的诗篇,篇篇都是他用心灵写下的印记。《法帖题跋》、《笔记》和《书录》等作品,则展现了他的学识渊博和敏锐的观察力。
值得一提的是,姚鼐的《登泰山记》不仅是他个人创作的代表作,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这部作品以时间为序,游踪为线索,生动描绘了泰山风雪初霁的壮丽景色。在姚鼐的笔下,泰山仿佛被赋予了生命,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活力和美感。
姚鼐的写作特点,与桐城派的文学主张一脉相承。他的作品严谨而简洁,语言雅致,反对冗辞赘语。这种风格在《登泰山记》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无论是剪裁还是详略,都恰到好处。
姚鼐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经学家和诗人。他的著作丰富多样,不仅体现了他的深厚学识和独特见解,也展示了他的艺术才华和文学造诣。他的作品将永远流传下去,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