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山寨保健品横行 老人健康堪忧

面向老年人的保健市场:警惕山寨保健品的消费陷阱

随着老年人的健康意识逐渐增强,保健品市场日益繁荣。一些山寨厂商看到商机,利用老年人的关心与焦虑,生产并推销假冒伪劣的保健品。这些山寨保健品不仅无效,还可能对老年人的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宁夏地区正重点打击这种非法行为。

近期,宁夏银川市出现多起利用“健康讲座”“免费体检”等手段向老年人推销假冒伪劣保健食品的案例。工商部门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收到的消费者投诉也明显增多。这些投诉主要集中在通过会议营销和专卖店销售的保健食品上。

家住银川市西夏区的李阿姨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她收到一份关于“太岁口服液”的宣传单后,被吸引参加了一场讲座。在讲座中,她被忽悠购买了价值数万元的“太岁口服液”。服用后却出现了头晕、眼花、耳鸣等症状。当她怀疑问题出在服用的保健品上时,她选择了停止服用并向相关部门投诉。

银川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韩晓农副所长指出,这些推销人员通常通过获取老年人的联系方式,不断打电话推销产品,或以赠送产品、免费体检等方式吸引他们购买。一些不良商家甚至租用场地,开展“免费健康讲座”,并宣称产品是军医大研制的产品,欺骗老年人购买。这些讲座经常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骗完就走,消费者很难维权。

为什么骗子能轻而易举地让老年人掏腰包?很多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渴望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骗子们正是利用这一心理,将一些劣质产品宣传成“神丹妙药”。骗子们采用各种手段获取老年人的好感,如“喊爸妈”、做游戏等,再以“专家”“名医”的名义吓唬他们,忽悠他们购买假劣保健食品。

销售假冒伪劣保健食品是一个暴利行业。骗子们通常谎称产品要按疗程服用,从而诱骗老年人一次购买大量产品。例如,一种名为“XX清合软胶囊”的假劣保健食品,一盒售价高达468元,而进价通常不超过100元。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提高警惕,加强监管。老年人应增强防范意识,不轻信宣传单和讲座上的夸大宣传。部门应加大对假冒伪劣保健食品的打击力度,加强市场监管,从源头上杜绝这类产品的生产与销售。

面对面向老年人的保健市场,我们要保持警惕,认清山寨保健品的真实面目。让我们共同努力,为老年人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消费环境。近年来,保健食品市场出现了一些乱象,一些产品内容“变异”,违反了《食品安全法》的规定,添加了化学成分和药物成分,对人体造成了危害。这些假冒伪劣保健食品的兜售行为,查处起来却存在一定的难度。

据了解,我国针对保健食品的配套管理办法尚未出台,目前由工商、药监和卫生等部门共同监管,但由于监管链条未能形成有效的安全网,使得一些不法商家有了可乘之机。他们利用保健食品市场管理的盲区,暗地里向消费者推销假劣保健食品,特别是一些针对老年人的产品,更是被肆意夸大功效。

宁夏工商局消保处处长杨成伟接受采访时坦言,工商部门在监管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难题。一些保健品的说明书和宣传单上并不存在夸大宣传,但在销售人员的嘴里,却变成了神乎其神的产品。除非有现场录音或录像,否则这种虚假宣传很难取证。

保健食品市场的监管存在许多盲区。在没有专门的保健食品流通许可证的情况下,一些商家凭借工商部门颁发的食品流通许可证等即可办理经营执照。这也使得一些不合规的商店、养生场所可以轻易地兼营保健品销售,给监管部门带来了极大的筛查困难。

那么,如何强化对保健食品市场的监管,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呢?相关监管部门要做好监管衔接,联合执法,从源头上加强监管,堵住假劣保健食品流向市场的渠道。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严格审查保健食品的制造和销售环节,确保产品安全;工商部门则需要加强保健食品销售的前置审批,严厉打击虚假宣传和无照经营行为。卫生部门也应加强对冒牌“名医”“专家”的非法诊疗行为的查处。

除了加强监管力度,还应进一步完善保健食品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部门的监管职责,确保监管工作有法可依。应增加老年人获取健康信息的有效渠道,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消费保健食品。还应严格规范涉及保健食品广告的制作、播出和传播行为,避免老年人受到误导,掉进保健品推销的陷阱。

保障保健食品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部门、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监管机制,确保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不受侵害。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