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人类精子库告急 一年950捐献者合格率仅20%

河北省人类精子库面临严重短缺的危机。自2011年正式接受志愿者捐精以来,累计接待了950多名志愿者,但精液合格率仅有20%。人类精子库的负责人赵邦荣介绍了这一现状。

随着不孕不育患者的增多,需求压力日益增大。精子捐献的短缺源于多个因素:一是越来越多的不孕不育患者;二是一些不科学的观念和害羞心理,以及对风险的担忧导致捐献者少;三是捐献合格率低。

来自邢台农村的刘氏夫妇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们排队预约了一年多,终于有望通过供精人体受精的方法拥有自己的孩子。这种情况并不罕见,因为登记排队的不育症患者已有900多对,而精源始终供不应求。

目前,不育症患者正在增多。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不育症患者约占育龄夫妇的10%-15%,且近年来呈上升趋势。由于遗传、生态环境污染、不良生活习性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国不育症患者也呈逐年增多的趋势。河北省的情况同样严峻,某调查数据显示不孕不育患病率达11.5%。

赵邦荣表示,虽然有多名志愿者前来捐精,但由于对精液质量的要求特别严格,合格率仅有20%。精源总是处于紧缺状态,排队等待一年甚至更长时间是常态。这不仅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压力,还可能导致一些患者通过非法途径寻求后代,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面对这一现状,我们不禁要问:你愿意成为捐精志愿者吗?捐精是一项公益事业,和献血及捐献造血干细胞相比,捐精更容易实现。为何精子库精源仍然严重短缺呢?

赵邦荣指出,全国目前有17个人类精子库,精源短缺、库存不足是普遍面临的问题。他认为,阻碍志愿者捐精的主要原因是不科学的观念和害羞心理。社会对于捐精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也需要进一步提高。

我们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于捐精的认知和接受程度,消除不科学的观念和害羞心理。还需要制定更加科学的政策,鼓励更多的人积极参与捐精事业,为那些渴望拥有孩子的家庭提供帮助。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精源短缺的问题,为人类的繁衍做出更大的贡献。在人类生殖领域,一直存在着许多迷思和误解。比如,很多人仍然担心捐精会对健康有害,这种担忧源于一些非科学的观念,如“精液有限”、“精尽人亡”等。这些观念根深蒂固,与传统文化中的“血脉”观念紧密相连,让人担忧血脉流失和风险。面对这样的状况,赵邦荣表示,社会还需要一个“脱敏”过程,即让更多人不再觉得捐精是一件难以启齿的事情。

捐精,这个看似简单的行为,却仍然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很多人对捐精存在误解和疑虑,甚至面对精子库和捐精这样的字眼都会感到尴尬。为了缓解这种“精子荒”,河北精子库的工作人员付出了很多努力,他们多次走进校园和社区进行宣传,但效果并不理想,仍然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抵制。

那么,捐精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来听听专家的解答。关于捐精的疑虑,专家指出,精液的主要成分是水和一些有机物,所谓的“一滴精十滴血”的说法毫无科学依据。正常情况下,当精液在体内达到一定量后,就会自然排出体外,因此正常男性每周的排精并不会影响身体健康。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捐精呢?捐精者的条件相当严格,要求年龄在22-45岁之间,身体健康,无遗传病史和家族遗传史,没有不良嗜好,如酗酒、等。对捐精者的体形、五官、学历等也有一定要求。

即使符合这些条件,精液的合格率也只有大约20%。这是因为精子库对精液质量的要求非常严格,其标准甚至高于世界卫生组织的要求。由于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男性的精液质量正在持续下降。

许多人还会关心捐精过程中的保密问题。河北省人类精子库对此有严格的制度保障,对供精者的个人信息进行严格保密,任何人都无法查阅。供精者和受者之间实行“双盲”制度,无人能够了解精子的来源和去向。受者只能知道供精者的某些特征,如身高、体重、年龄、学历等,但无法获得其照片、姓名、联系方式等身份信息。卫生部门规定供精者对供精出生的后代没有任何权利和义务。

关于人工受精生下的孩子将来是否有近亲结婚的可能,专家表示不必担心。按照卫生部的规定,一名捐献者的精子最多只能用于帮助5名妇女怀孕,剩余的精子将被销毁。我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供精使用管理体系,精子库有义务为未来的人工授精后代提供有关医学信息的婚姻咨询服务。人工受精生下的孩子将来结婚时还可以到当地的人类辅助生殖中心进行查询。

关于捐精的补助问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人类精子库应该对捐献者提供一定的交通补助和误工费用。在河北省人类精子库,无论精液是否入选,只要提供一份精液参加初检的志愿者都可以获得100元的补助。合格捐精者完成全部过程的补助约为0元到5000元。

让我们共同努力,消除对捐精的误解和疑虑,让更多人加入到志愿供精者的队伍中来,为解决“精子荒”做出贡献。我们也应该关注生殖健康领域的其他问题,推动人类生殖科学的不断发展。 (来源燕赵都市报)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